说起来这个“36度灰”,我一开始是在一本不知道啥设计杂志上瞅见的。当时就觉得,这名儿听着挺玄乎,挺有那么点意思。不像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它卡在中间,说是带着啥独特的韵味和平衡感。就喜欢琢磨这些不上不下、不明不白的东西。
我的实践开端:给书房换个色儿
那时候我正琢磨着把家里那个小书房重新弄一下,原来那墙是米白色的,看得有点腻了。心想,就这个“36度灰”,听着就高级。我寻思着,这颜色用在书房,既不扎眼,又能显得沉稳点,看书写字啥的,氛围感应该不错。
实践过程那叫一个折腾:
- 第一步,选色卡。 我就跑去建材市场,对着那一堆堆的灰色卡片开始发愁。商家给我拿了一沓子,这个灰,那个灰,什么高级灰、太空灰、烟灰……看得我眼都花了。所谓的“36度灰”,压根就没有一个标准色号写在那儿。我只能凭感觉,回忆着杂志上那模糊的描述,挑了个我觉得最接近“那种感觉”的灰色。现在想想,真是太主观了。
- 第二步,买涂料。 选定了颜色,就让师傅给调。师傅还问我,确定要这个色?有点深。我说没事儿,我就要这个劲儿。买回来一大桶,心里还挺期待。
- 第三步,自己动手还是请师傅? 我一开始还雄心勃勃,想着自己刷,省钱还有参与感。结果?买了滚筒刷子遮蔽胶带,铺上报纸,刚刷了一小块,那叫一个惨不忍睹。颜色不匀,边边角角处理不还弄得身上地上全是点子。得,我还是老老实实放弃了。
- 第四步,请师傅上场。 还是找了个相熟的油漆师傅。师傅来了,看了看我那半拉子工程,啥也没说,默默开始干活。一天下来,书房总算是刷完了。
结果与反思:这灰,有点“灰”
等墙干透了,我进去那么一看,嗯……怎么说。它确实是灰色的,毋庸置疑。但和我当初脑子里幻想的那个“36度灰”带来的所谓“独特韵味”和“平衡感”,好像差了点意思。
它不是不好看,但也没那么惊艳。 就是普普通通的灰色墙面。白天光线好的时候,瞅着还行,挺素净。一到晚上,或者阴天,整个房间就显得有点闷,甚至有点压抑。我媳妇儿说:“你这灰,灰得有点太实在了,感觉心情都跟着灰蒙蒙的。”
我坐在那新刷的书房里,琢磨了半天。这“36度灰”,听着那么玄乎,实践起来,好像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可能人家说的“36度灰”是一种意境,一种感觉,得配上特定的光线、特定的软装、特定的心情才能出来那个味儿。单枪匹马地就想靠一桶漆搞定,是我天真了。
这回实践让我明白一个事儿: 很多时候,理想跟现实之间,隔着的可能就是这“36度灰”。不高不低,不好不坏,不上不下。你努力去够一个目标,可能发现,结果也就是个“还行”,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亮丽,也没那么糟糕透顶。就那么平平淡淡地杵在那儿,像我这书房的墙,灰灰的,不多说一句话。
后来我也没再折腾这墙了,看习惯了,也就那样了。生活里,这种“36度灰”的时刻,或者说结果,挺多的。不是啥事都能黑白分明,大红大紫。大部分时候,不都这么灰着,凑合着过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