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应该都晓得哆A梦里那个宝贝——如果电话亭?就那玩意儿,只要钻进去打个电话,说出你的想法,比如“如果我有一百万”,“如果明天不用上班”,然后“啪”的一声挂上电话,世界就立马变成你想要的样子。多牛掰!我小时候做梦都想要一个,真格的。
最近,我这工作上遇到点破事儿,特别不顺心,就老琢磨这“如果电话亭”。倒不是说我真指望能从哪儿掏摸出个电话亭来,那不现实,我又不是大雄。我是琢磨,这“如果”俩字儿,是不是能在咱这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头也起点啥作用?于是我就开始自个儿瞎折腾了,还真就折腾出点儿体会来,今天就跟大伙儿分享分享我的这点儿实践记录。
是这么回事儿。前段时间,我摊上一个活儿,说白了就是处理一大堆客户反馈,全是文字,密密麻麻的,看得我眼睛都快瞎了。每天上班就跟上坟似的,打开那个文档,几千条记录,一条条看,一条条归类,还得写那叫一个枯燥乏味,真的,干得我想直接从窗户跳出去。我就想,这时候要是有个“如果电话亭”多我立马进去喊一句:“如果这些破玩意儿能自个儿变成分类好的报告!”然后出来,活儿就干完了,多爽。
可现实是,没那玩意儿。老板还天天催进度,说这个很重要,下周就要看初步结果。我当时那个愁,吃不下睡不着的。有天晚上,我躺床上翻来覆去,又想到那个电话亭了。突然脑子里“叮”一下,我想,既然没法让世界改变,那我“如果”改变一下我看待这堆破烂儿的方式?或者说,“如果”我能从这堆看似没用的废话里头,挖出点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天上班,我就开始琢磨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机械地复制粘贴,归类。我寻思着,这些客户反馈,虽然都是抱怨或者提问,但里头肯定藏着一些规律。我就想试试看,能不能把它们玩出点花样来。
我先把所有数据导到一个表格里头。然后,我开始尝试用一些关键词去筛选,比如“不满意”、“建议”、“希望增加什么功能”之类的。我还自学了点简单的文本分析的皮毛,就那种最基础的词频统计,看看哪些词出现的次数最多。一开始真挺费劲的,毕竟咱也不是干这个的料,纯粹是硬着头皮搞。搞了两天,头都大了,感觉比之前一条条看还累,心里也犯嘀咕,这不是瞎折腾吗?万一搞砸了,老板不得削我?
但有时候就有点倔,觉得都开始折腾了,总得弄出点啥来。我就继续硬搞。我又琢磨,光看词频不行,得看看这些抱怨都集中在哪些方面。于是我又开始手动给那些反馈打标签,比如“产品A的问题”、“服务B的建议”、“价格太贵”等等。这个过程也挺磨人的,但比之前纯粹的阅读复制要稍微那么有意思一点点,因为我开始主动去思考这些反馈背后是啥意思了。
捣鼓了差不多一个礼拜,你猜怎么着?我还真从那堆“垃圾”里头,看出点门道来了!比如我发现,某个特定型号的产品,抱怨声音特别集中,而且都是说同一个零件容易坏。还有,很多用户都提到希望我们能增加一个之前没有的功能。这些东西,如果光是一条条看,很容易就忽略过去了,或者觉得就是个例。
我赶紧把这些发现整理出来,还学着网上那些报告的样子,做了几个简单的图表,比如哪个问题占比最高,哪个建议被提及次数最多。虽然做得挺糙的,但至少比交一堆原始记录强多了。到了汇报那天,我把我的发现跟老板一说,老板一开始还有点怀疑,等我把数据和图表摆出来,他眼睛都亮了,说:“小子行,能从这里头看出这么多道道来,以前怎么没发现你还有这本事?”
公司还真就针对我发现的那个产品问题,做了改进。至于那个用户呼声很高的功能,后来也立项开发了。我,虽然没立马升职加薪那么夸张,但老板确实开始交给我一些需要动脑子分析的活儿了,至少不用天天对着那些让人窒息的原始数据发霉了。感觉自己好像真的用一种笨办法,给自己造了个简陋版的“如果电话亭”。
哥们儿我现在的体会就是,现实里头确实没有哆A梦的如果电话亭,能让你一句话就改变世界。但是,有时候我们换个思路,问问自己“如果我这样做会怎么样?”,然后鼓起勇气去试一试,去折腾折腾,可能真能给自己眼前的困境打开一扇小窗户。这过程肯定不轻松,甚至有点傻,但万一,万一就成了?就算成不了漫画里那么神奇,能让自己稍微舒坦一点,不也挺好嘛这大概就是我从“如果电话亭”这个念想里,实践出来的最大心得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