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估摸着就是大家说的那种“想太多”的典型。也不是啥大事儿,就芝麻绿豆的,搁我这儿就能琢磨老半天。前两天楼下小卖部的老板娘,平时见我都乐呵呵的,那天买东西,她就没怎么笑,我就寻思,是不是我上次买东西讲价让她不高兴了?还是她家里有啥事儿?一晚上脑子里都转悠这个,老婆都说我快成神经衰弱了。
这毛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小时候起,我就特别能“体察”别人的情绪。老师今天要是上课时候眉头皱了一下,我就得琢磨是不是我哪道题做错了,或者是不是昨天作业写得不别人一句无心的话,我这边能解读出八百个意思来。累,是真累。
也不是全赖这“善感”。有时候,这玩意儿也顶点用。比如,同事小王那阵子情绪不高,大家都以为他就是工作压力大,我瞅着他那蔫蔫的样子,感觉不对劲。后来私下问了问,才知道他家里出了点事儿。虽然我也帮不上大忙,但起码让他知道有人关心他,他也舒坦点儿。还有时候,就因为想得多,能提前预估到一些别人没注意到的问题,工作上倒是避免过几次小麻烦。
刚开始意识到自己这“特质”的时候,我还挺苦恼的。觉得自个儿是不是有点不正常,咋就不能像别人那样大大咧咧的?也试过强迫自己别想那么多,但越是这么想,脑子里的念头就越多,跟那弹簧似的,越压越弹。
我就琢磨着,既然改不掉,那就试试看能不能跟它好好“相处”。
- 第一步,我就开始瞎写。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不管好的坏的,一股脑儿全倒在本子上。写着写着,好像心里那股子憋屈劲儿就顺畅了不少。有时候回头看看自己写的东西,还觉得挺有意思,原来我脑子里装了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
- 第二步,我开始学着“转移注意力”。当我又开始因为一点小事钻牛角尖的时候,我就强迫自己去做点别的事儿,比如拖拖地,或者看看搞笑视频。一开始效果不咋地,但练久了,多少有点用。起码不会一个劲儿地陷在里面出不来。
- 第三步,我开始留意“善感”带来的那些“好处”。比如,因为敏感,我对音乐、对电影里的情感体会就特别深,更容易被打动。看到路边一朵小花开得特别也能高兴半天。这种感觉,也挺不错的。
现在要说我完全“掌控”了这“善感”,那肯定是吹牛。有时候,它还是会跳出来给我添堵,让我为点小事儿辗转反侧。但比起以前那种手足无措的状态,我已经能跟它和平共处了。
我发现,这“善感”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让我容易受伤,但也让我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的那些细微的美可能,这就是我这类人的“出厂设置”。与其跟它较劲,不如学着接受它,然后利用它好的一面。日子嘛不就是这么回事儿,有点小烦恼,也有点小确幸,慢慢过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