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不晓得咋回事,老是睡不踏实。翻来覆去的时候,脑子里就莫名其妙冒出来一句“殷其雷”。我就记得模模糊糊是《诗经》里的,具体啥意思,早忘光了。但就是这三个字,跟魔音灌耳似的,老在耳边响。
我就想着,得弄明白它到底在讲不然老在脑袋里响,也挺烦人的。这就算是我今天这趟“实践”的开头了。
我的“捣鼓”过程
第一步,回忆与初探。
我先是回忆,这“殷其雷”,一听就不是啥好事儿,轰隆隆的,有点吓人。古人写诗,一般都喜欢用眼前看到或者听到的东西起兴,就是先说个景,再说个事儿或者心情。这雷声,估计也是个引子。
第二步,翻箱倒柜找“原文”。
光靠脑子想不行,记忆这玩意儿不靠谱。我就去书架上扒拉,看能不能找到《诗经》相关的书。还真让我翻出来一本好多年前买的《诗经选读》,纸都黄了。我仔仔细细地找,果然,在《国风·召南》那部分找到了这首《殷其雷》。
第三步,对着原文“死磕”。
原文是这么写的: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读了几遍,配合着下面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我大概明白了。这诗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换了几个字。主要意思就是说,那雷声,轰隆隆地在南山那边响。出门在外的人(那个“振振君子”),你怎么还在外面晃悠,不敢有片刻的停留休息?快回来!快回来!
第四步,咂摸滋味,联系生活。
弄明白了字面意思,我就开始琢磨这里面的味道。这明显是一个妇人盼着自己出门在外的丈夫早点回家的心情。那雷声,可能让她心惊,也可能让她联想到丈夫在外奔波的辛苦,或者担心路上的安危。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也差,丈夫或者儿子出远门了,家里人可不就得天天提心吊胆的。“莫敢或遑”、“莫敢遑息”、“莫或遑处”,这几个词儿,把那种在外奔波,片刻不得安宁的状态写得活灵活现。
我就想,这跟咱们现在等个人,等个重要的电话,或者等个啥结果的心情,不是有点像吗?虽然咱们现在有手机,随时能联系,但真要是遇到啥事儿,联系不上了,或者对方处境不明,那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这雷声,在那个妇人听来,可能就是一种信号,一种加剧她思念和担忧的背景音。
实践“成果”
我这回“实践”,就是从一句突然冒出来的诗,去体会古人的那种情感。说白了,就是把这首诗给“嚼”了一遍,嚼出了里面的味道。
主要过程就是:
- 听见“雷声”(脑子里冒出诗句)
- 寻找“雷源”(翻书查原文)
- 感受“震动”(理解字面意思)
- 品味“余韵”(体会深层情感)
感觉,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虽然字面上看着简单,但里面的情感,是能穿越几千年,触动到我们这些现代人的。就这么简单一首小诗,把那种盼望、担心、催促的心情写得挺到位。以后再听到打雷,我可能就会想起这首《殷其雷》,想起那个在南山下盼夫归的妇人了。也算没白折腾这一早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