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智敏”这个词儿。一开始我听到这个词,也是一头雾水,啥玩意儿这是?听着怪高大上的。后来琢磨琢磨,又在自己平时干活的时候碰了些壁,才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
起初的瞎折腾
我这人以前干活,那叫一个实在,或者说,有点愣。上头交代个事儿,我脑子一热就往前冲,拿了锤子就是一顿猛敲,也不管是不是该用螺丝刀。总觉得只要我力气使够了,时间花足了,这事儿肯定能成。结果?好几次都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活儿没干好不说,还耽误了不少工夫,挨了不少说。
记得有一次,老板让我整理一堆客户资料,得从好几个系统里导数据,然后再合并分析。我一看,哎呀妈呀,这不得一条条复制粘贴,再一个个对?二话不说,我就开干了。每天对着电脑屏幕,眼睛都快瞎了,脖子也僵了,干了一个礼拜,才弄了个七七八八。结果交上去,老板一看,说我这个格式不对,那个数据有出入,还得返工。
一次“开窍”的经历
那次返工可把我折腾惨了。我就纳闷儿,为啥别人看起来轻轻松松就能搞定的事儿,到我这儿就这么费劲?正好那段时间,我们部门来了个新同事,小李。我看他处理类似的事情,好像就没那么抓狂。有一天我就厚着脸皮去问他。他说:“哥,你这纯粹是力气活儿,咱得想办法让脑子多干点,手脚才能轻快点。”
他给我演示了一下,怎么用一些简单的脚本工具批量处理数据,怎么设置筛选规则快速找到关键信息,怎么用表格的函数功能自动计算和校验。我当时眼睛都直了,原来还能这么干!这不比我一条条弄快多了,还不容易出错!
小李又跟我说,干活前,先别急着动手。花个十分钟二十分钟,把整个事儿在脑子里过一遍,想想有几种干法,哪种最高效,可能会遇到啥问题,提前准备准备。他说这就是“谋定而后动”,也就是所谓的“智”。然后动手的时候,要专注,要果断,别拖泥带水,这就是“敏”。合起来,不就是“智敏”嘛
我的“智敏”实践路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去琢磨这个“智敏”。
- 接到任务先“慢”一步: 不再像以前那样急吼吼地扑上去。我会先花点时间,把任务目标、要求、可用资源都搞清楚。比如,要达到什么效果?时间节点是啥时候?我手里有啥工具能用?
- 多想几种方案: 针对一个问题,我会尝试琢磨至少两种以上的解决方案。比较一下各自的优缺点,选一个当下最合适的。有时候,最直接的办法往往不是最好的。
- 分解任务,小步快跑: 把大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先易后难,或者先关键后次要。每完成一个小步骤,就给自己一点小小的成就感,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 用好工具,不重复造轮子: 能用工具提高效率的,坚决不用笨办法。以前觉得学新工具麻烦,现在明白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点学习时间花得值。
- 及时复盘 每干完一个稍微复杂点的事儿,我都会回过头想想,这回哪些地方干得哪些地方还能改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还会简单记下来,下次就能避免踩同样的坑。
这么实践下来,一开始也有点不适应。有时候想太多,反而有点畏手畏脚,不敢下手。有时候又急于求快,结果细节没处理还是得返工。但慢慢地,通过不断调整和反思,我感觉自己做事情的节奏感越来越好了。
现在的体会
现在我再干活,虽然也忙,但心里踏实多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忙得团团转,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感觉自己对工作的掌控力强了不少,效率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最重要的,是不再那么累心了。
这“智敏”,我觉得不是啥虚头巴脑的理论,就是一种更聪明、更有效率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它不是让你投机取巧,而是让你把力气用在刀刃上。这玩意儿,真得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慢慢练。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儿,希望能给大伙儿一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