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erq: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要说这个erq,我可真是有发言权。那还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时我还在那家不大不小的公司混日子。有一天,领导突然召集开会,说要引进一个叫做“erq”的玩意儿,全称好像是叫什么“情绪调节问卷”之类的东西,据说是从国外先进经验学来的,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情绪,提高工作效率。
听着挺玄乎,但大伙儿心里都犯嘀咕。毕竟这种听起来高大上的东西,谁知道实际操作起来会是啥样?
我的“erq”实践初体验
没过几天,这“erq”就正式落地了。人事部门发了邮件,要求全员参与填写。我当时寻思,不就是个问卷嘛填呗,能有多大事儿。可拿到问卷一看,好家伙,密密麻麻几十道题,很多问题都特别绕,什么“当我不开心的时候,我会改变我想事情的方式”,或者“我会控制我的情绪,通过改变我正在做的事情”。翻来覆去就那几个意思,但每个选项又都模棱两可,让你选“非常符合”,好像也没那么绝对;选“有点符合”,又觉得不太够。真是逼死选择困难症。
我还记得当时我们部门几个同事,午休的时候就凑在一起研究怎么填。小李压低声音说:“这玩意儿是不是有什么坑?别填完了回头拿这个说事儿,给咱们穿小鞋。”老王倒是比较实在,大手一挥:“管他,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填,总没错!” 我,就比较老实,琢磨着既然是“认识自己”,那就凭感觉填。结果,吭哧瘪肚填完整个人都不太好了,感觉自己这情绪调节能力,好像真的不咋地。
“erq”引发的连锁反应
你以为填完就没事了?天真!过了一阵子,领导又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会了,这回是反馈“erq”的初步结果。说是从数据上看,我们整个部门的平均分不太理想,尤其是在一个叫做“认知重评”的维度上得分偏低。当时我就纳闷了,啥叫“认知重评”?听着就跟天书似的,完全搞不懂。 领导在会上语重心长地说,大家要加强学习,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还暗示说要根据这个结果,安排后续的针对性培训。
接下来一段时间,公司还真就组织了好几次所谓的“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培训”。请来的老师讲得也是云里雾里,大部分时间都在放一些不知所云的PPT,偶尔讲些心灵鸡汤,或者让我们分组做一些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点尴尬的小游戏。效果嘛反正我是没感觉到有啥提升。大伙儿私底下都说,有这时间折腾这个,还不如早点下班回家歇着,或者给我们涨点工资来得实在。
最让我觉得离谱的是,有一次,一个挺急的项目出了点小纰漏,负责的同事被领导叫去谈话。回来后他垂头丧气的,说领导批评他的时候,竟然还提了一嘴:“你看,上次那个erq结果就显示你情绪控制方面比较薄弱,遇到问题容易急躁,以后要注意……” 当时那个同事脸都绿了,我们其他人听着也觉得特别不是滋味。一个本来号称是帮助大家的东西,怎么好像变成了给人贴标签、找茬儿的工具了?
风波过后:erq去哪儿了?
后来这阵“erq”的风潮也就慢慢过去了。可能是领导也觉得没啥实际效果,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或者又有了什么新的“管理妙招”要引进了,谁知道。那些培训也渐渐停了,问卷结果也没人再提了。就好像它从来没出现过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日常的忙碌中。
不过这件事儿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挺深的。我算是明白了,很多时候,有些东西听起来高大上,理念也很美但真要落到实处,尤其是在一些执行能力堪忧的地方,很容易就变了味儿。 不是说“erq”本身这个概念不可能是我们当时那个环境,或者推行它的方式方法有点问题。就像我后来跳槽到了新公司,也接触过类似的员工心理关怀项目,但人家做得就比较人性化,更注重匿名的、专业的咨询和实际的帮助引导,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你行不行。
现在再遇到什么新概念、新工具、新方法论,我都会下意识地多留个心眼,多观察观察,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别又像当年的“erq”一样,轰轰烈烈开始,稀里糊涂折腾一圈,啥也不是,还可能惹一肚子气。实践出真知,这话真不假,有时候也得是“实践出教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