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这个“玛利亚之墙”的实践。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就是个突发奇想,后来还真就一步步给弄出来了。
起初,我就是琢磨着,能不能整个啥东西,给自己弄个心理上的“安全区”或者说是个象征性的“壁垒”。不是说真要砌墙,那也太夸张了。主要是那段时间,感觉外界干扰挺多,想找个法子让自己能专注点,沉下心来搞点自己的事儿。就跟那动画片里似的,墙内的人有个相对安稳的环境,虽然咱这没巨人哈。
第一步,就是构思。 我寻思着,这“墙”得是啥样的?物理的肯定不现实,那就从数字层面入手。我想搞一个属于自己的信息过滤和整理系统。平时网上信息太杂了,啥玩意儿都有,很多时候看得眼花缭乱,真正有用的没几个。我就想建个“墙”,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挡外面。
然后我就开始动手了。我先是把自己常用的信息来源都梳理了一遍,分门别类。哪些是必须看的,哪些是偶尔瞄一眼就行的,哪些是纯粹浪费时间的垃圾信息。这个过程就挺费劲的,跟大扫除似的,得把犄角旮旯的玩意儿都翻出来。
就是找工具。 我试了好几个稍后读软件、笔记软件,还有一些信息聚合的服务。有的太复杂,学起来费劲;有的功能太少,满足不了我的需求。折腾了好几天,选定了几款用着还顺手的,把它们组合起来用。比如,用A软件来专门收集技术文章,用B软件来记录一些灵感和想法,再用C工具来过滤掉一些我不关心的推广信息。
最关键的一步,是“维护这堵墙”。 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建好了不是一劳永逸,还得定期去维护。比如,有些信息源一开始觉得挺后来发现质量下降了,那就得果断“踢出墙外”。有些新的好东西出来了,也得及时“引进来”。这就跟城墙需要巡逻兵和工匠定期修补一个道理。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有时候过滤太狠了,把一些有用的信息也给错杀了。这就得调整策略,把“墙”的规则弄得更精细一点。还有就是惰性,有时候懒得去整理,信息又开始堆积,感觉“墙”快被冲垮了。这时候就得给自己敲敲警钟,赶紧动手清理。
- 最开始是梳理信息需求,明确“墙”要挡啥、留
- 然后是筛选和配置工具,打造“墙体结构”。
- 再后来就是不断地调整和维护,保证“墙”的有效性。
我这个“玛利亚之墙”算是初步建起来了。虽然不能说百分百完美,但确实帮我过滤掉了很多噪音,让我能更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感觉就像脑子里清静了不少,工作效率也高了点。这个过程,说白了,就是个不断跟自己的信息焦虑和惰性作斗争的过程。这堵“墙”,更多是建在自己心里的。
这个“玛利亚之墙”的实践,对我来说还是挺有收获的。它不单单是个工具组合,更像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下次再遇到啥新鲜玩意儿或者挑战,我估摸着我也会尝试用类似的方法,先给自己“建个墙”,梳理清楚了再行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