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天有空,我来给你们唠唠我最近琢磨的一件事儿,就是这“音乐神童”到底咋回事儿。不是我吹,我这人就爱较真,啥事儿都想刨根问底,看看里头的门道。
最初的引子:邻居家的小“天才”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我邻居家有个小孩,也就七八岁的样子,钢琴弹得那叫一个溜。每次从他家门口过,总能听见断断续续的琴声,有时候是练习曲,有时候是一些听着就挺复杂的曲子。周围邻居都说:“老王家这孩子,真是个音乐神童,以后肯定能成大器!”我听了心里就犯嘀咕,真的有那么多天生的神童吗?还是说,这里面有啥咱不知道的“秘诀”?
我的观察与实践(折腾)
好奇心一上来就挡不住。我寻思着,我也得亲自下场试试,看看这“神童”是咋“炼”成的。我不是说要去培养个神童,我就是想搞明白这个过程。
第一步:打探情报。
我先是找机会跟老王,就是孩子他爸,套近乎。一来二去熟了,他就跟我倒了不少“苦水”。他说,哪有什么神童,都是硬生生磨出来的。孩子从四岁就开始摸琴,每天雷打不动至少两个小时。一开始也是哭爹喊娘,坐不住,后来慢慢习惯了。他给我看了孩子的练习计划,密密麻麻的,比我上班的日程表还满。
第二步:理论学习(瞎琢磨)。
光听他说还不行,我还特地上网查了查,看了些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章和视频。有的说要“兴趣引导”,有的说要“科学方法”,还有的说“天赋占大头”。看得我眼花缭乱,感觉都挺有道理,但又觉得太空泛。我寻思,这些理论落到实处,不还是得靠大量的时间和重复练习嘛
第三步:小范围“实验”。
正好我外甥也到了对啥都好奇的年纪。我跟他姐商量,说要不也让他试试接触点音乐?我可没想把他培养成啥家,纯粹是想观察一下,一个普通孩子在没有“神童”光环和高强度压力下,接触音乐会是啥反应。我给他买了个小电子琴,那种功能简单,能发声的就行。
- 初期表现:新鲜劲儿十足。拿到电子琴叮叮当当乱按一通,觉得特好玩。能自己瞎鼓捣个半小时。
- 中期引导:我试着教他认几个简单的音符,弹个《小星星》啥的。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他开始不耐烦了。觉得没意思,不如自己乱按好玩。
- 后期放弃(我的):我发现,要让他持续学下去,就得像老王家那样,规定时间,强制练习。但我毕竟不是他亲爹,他姐也没那份心思天天盯着。所以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外甥的电子琴,现在成了他众多玩具中的一个,想起来了就拍两下。
我的发现与感悟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和观察,我算是有点明白了。所谓的“音乐神童”,背后往往是:
是超乎常人的早期投入和海量练习。 你看邻居老王家那孩子,人家是从小就把大部分玩乐时间都用在琴上了。这得是多大的毅力,不光是孩子的,更是家长的。
是家长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严格的督促。 小孩子嘛天性爱玩。没有家长在后面推着、甚至可以说是“逼着”,很少有孩子能主动坚持那么枯燥的练习。老王自己也说,有好几次他都想放弃了,觉得孩子太苦,但又咬咬牙坚持下来了。
可能确实有那么一点点天赋的成分。 比如乐感或者手指条件适合。但这玩意儿,我觉得在巨大的练习量面前,占比可能没那么玄乎。天赋决定上限,但努力决定下限。 没有努力,再好的天赋也出不来。
还有就是“氛围”和“标签”的强化。 当一个孩子被贴上“神童”的标签,周围的人都在夸,他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荣誉感,或者说压力,促使他继续下去。这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我现在再听到谁家孩子是“神童”,我心里就有数了。我不会再简单地羡慕或者惊叹,我会想到这背后付出的汗水和时间。正如那句话说的:“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这话虽然有点丧,但用在形容这种“神童”的养成上,我觉得挺贴切。光鲜的背后,都是苦熬。
行了,今天就跟大伙儿分享到这儿。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观察和实践,不一定对,大家就当听个乐子,有不同看法的也欢迎交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