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是看到啥“地平线”的消息,一会儿是游戏,一会儿又是别的,搞得我也琢磨起自己的“地平线”了。不是啥远大理想,就是手头那点破事儿,总得有个盼头,有个能瞅见的目标。
就说上个礼拜,我琢磨着把我那台吃灰好几年的旧电脑给捣鼓起来,想着能不能废物利用,搞个简单的家庭存储,放点照片、电影啥的,也算是我近期的一个小“地平线”了。
折腾开始
说干就干,先把那家伙从角落里拖出来,嚯,那灰厚的,呛了我一鼻子。拆开机箱,里面更是惨不忍睹,风扇上、散热片上全是毛絮和灰尘。第一步,清理!找了刷子、吹风机(冷风档),吭哧吭哧搞了半天,总算看着顺眼多了。
然后是检查硬件。内存条拔下来擦擦金手指,硬盘线重新插拔一下,看看有没有松动。心里想着,这老家伙,可别给我撂挑子。
装系统,遇麻烦
清理完了,通电,屏幕亮了!心里稍微踏实了点。接下来就是装系统。我找了个U盘,弄了个轻量级的Linux系统,想着资源占用少,对老机器友好点。结果,麻烦来了。
- 第一次启动U盘,直接卡在引导界面,不动了。
- 换了个USB口,还是不行。
- 又换了个系统镜像,重新做了启动盘,这回倒是进了安装界面,但到硬盘分区那一步,死活识别不出来那块老硬盘。
当时就有点火大,这老东西,是铁了心要跟我作对。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个小时,又是进BIOS设置,又是换硬盘线的,满头大汗。
峰回路转?
就在我快放弃,准备把这堆破烂再扔回角落的时候,无意中看到BIOS里一个关于硬盘模式的选项,好像是AHCI和IDE啥的。我寻思着这老硬盘,会不会只认那个旧的IDE模式?死马当活马医,改了!
再用U盘启动,你猜怎么着?顺利识别硬盘了!那一刻,真是有点小激动。赶紧分区,安装系统,过程倒是挺顺利的。
最终成果
系统装好了,驱动也勉强都打上了。然后配置网络,安装文件共享服务。速度嘛肯定是快不了,毕竟硬件底子在那儿。但好歹是能用了,手机、别的电脑都能访问到里面的文件。
虽然搞定的这个“家庭存储”,离我最初设想的那个完美“地平线”还有点距离,性能不咋地,稳定性也得后续观察。但看着那台旧电脑重新跑起来,心里还是挺舒坦的。
有时候想想,这个过程比结果有意思。碰到的那些问题,解决它们的过程,虽然挺烦人,但也确实让你对这些东西了解得更深一点。这可能就是瞎折腾的乐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