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我最近捣鼓的一个小玩意儿——“星球地图”。也不是啥高科技,就是给家里小侄子准备的,想着让他对咱们这个世界,甚至外太空有点概念。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起因与探索
是小侄子快过生日了,我寻思着送点玩具枪、小汽车这些他都一大堆了,没啥新意。我就琢磨,能不能整个既好玩又能学点东西的。刚好那阵子,我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晒他家娃玩那个拼图式的中国地图,说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各个省份给记住了。我一拍大腿,这思路不错!
我对单纯的平面地图又觉得差点意思。小孩子嘛还是得来点更直观、更能抓眼球的。我就上网扒拉,看看有啥新奇的玩意儿。什么磁悬浮地球仪,AR互动地图,看得我眼花缭乱。有些地球仪做得是真漂亮,还能发光,摆在书桌上特有氛围。但价格嘛也是有点小贵,而且我担心太侧重装饰性,学习功能反而弱了。
筛选与决定
后来我看到有那种带点科普性质的“宇宙百科地图绘本”,里面有各种星球介绍,还有探测器的图画,感觉这个方向挺我就想,能不能把地球仪和这种宇宙知识结合起来?
接着找,我就发现有些地球仪产品,它不单单是个球,还会附带一些小册子,或者是有配套的APP,可以扫描地球仪上的特定区域,然后手机上就会显示相关的地理知识、国家信息,甚至是一些著名的动植物。这种互动性强的,我觉得小孩子应该会喜欢。
我对比了好几款,主要考虑了这么几点:
- 材质和做工: 毕竟是给孩子玩的,得结实耐用,边角圆滑点,别有啥异味。
- 内容的准确性和丰富度: 地理信息得准,不能误导孩子。如果能扩展到一些天文、人文知识就更好了。
- 互动方式: 是通过APP互动,还是有实体按键,或者是指点阅读?我个人更倾向于APP互动,内容更新方便些。
- 价格: 这个就得看性价比了,太贵的我也负担不起。
我选定了一款中等价位的AR互动地球仪。它本身是个标准的行政区划地球仪,字迹清晰,颜色也挺柔和。重点是,下载了配套APP后,用手机摄像头对着地球仪一扫,就能看到立体的动物模型、著名建筑,还能听到相关的语音介绍,甚至有些还有小问答游戏。我觉得这个“星球地图”的概念,它给整活了,不光是地球,还能引申到太阳系啥的。
实践与体验
拿到手之后,我可没直接就扔给孩子。我先自个儿研究了一番。把APP下每个功能都试了一遍。我发现这个APP里头,除了地球上的知识,还真有一部分是关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简单介绍,点一下某个行星,就会有动画和语音讲解它的特点,比如土星有环,火星是红色的等等。这不正是我想要的“星球地图”嘛
然后我才把这东西拿给小侄子。一开始他就是觉得新鲜,拿着手机对着地球仪扫来扫去,看到屏幕上跳出个大熊猫或者金字塔,就乐得不行。我就在旁边引导他,跟他说:“你看,这是中国,我们国家,这里有大熊猫。”“这是埃及,有金字塔。”
慢慢地,我就开始给他拓展。指着地球仪上的海洋,告诉他地球大部分是水。然后指着APP里太阳系的模块,跟他说:“我们地球是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你看,还有火星、木星这些邻居。”他虽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那种好奇的眼神,我觉得这礼物就值了。
我们还一起玩里面的问答游戏,有些简单的地理常识题,他答对了就特有成就感。有时候他还会主动问我:“叔叔,这个国家是哪里呀?”“那个发光的是什么星星呀?”
总结与感悟
这回“星球地图”的实践,我觉得挺成功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摆设,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玩具。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确实能激发孩子对地理和宇宙的好奇心。这东西也不是万能的,关键还是大人的引导和陪伴。你得跟他一起玩,一起探索,把那些枯燥的知识点,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讲出来。
从最初的构想到看到孩子玩得开心,这个过程虽然也花了不少时间去挑选和研究,但感觉特别充实。以后,我还准备找点相关的纪录片或者动画片给他看看,把这个“星球地图”的知识再延伸一下。这事儿,我觉得比单纯买个玩具意义大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