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又是我,老王,来跟各位唠唠嗑,分享点我自个儿的实践小记录。今天这个话题,可能听起来有点那么个意思——成人人体艺术。别想歪了,我这里说的,纯粹是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角度,去琢磨和实践怎么去欣赏和表现这种艺术形式的过程。
起因:瞎琢磨出来的兴趣
要说这事儿的开头,也挺偶然的。前阵子不是特殊时期嘛天天憋在家里,除了刷手机就是看电视,人都快发霉了。有天无意间翻到一些介绍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和绘画的纪录片,看着那些大师作品,什么大卫,维纳斯,突然就觉得,嚯,原来人体本身就可以这么有美感,线条、光影、肌肉的走向,都挺有讲究的。
以前我对这些玩意儿也没啥概念,觉得不就是画个人嘛但仔细看了介绍,才明白里头的门道可多了,什么解剖结构、黄金比例、动态平衡,听着就挺玄乎。我就寻思着,咱也别光看,能不能自个儿也试试“创作”一下?我这水平,离“创作”还差着十万八千里,顶多算是“涂鸦实践”。
准备阶段:东拼西凑的工具
有了这个念头,我就开始行动了。咱也不是专业搞艺术的,没那么多讲究。
- 参考资料: 我上网找了不少图片资料。一开始主要看那些经典的雕塑照片,因为雕塑的光影和结构比较清晰,适合我这种新手观察。后来也找了些人体素描的教程,看看人家是怎么起稿,怎么表现结构的。
- 绘画工具: 工具嘛就更简单了。从孩子不用的文具盒里翻出来几根2B铅笔,还有一堆A4打印纸。橡皮也是现成的。想着先随便画画,别一开始就投入太多,万一三分钟热度。
就这样,我的“成人人体艺术实践”就算是勉强开张了。
实践过程:从火柴人到勉强能看
第一步:观察与临摹
刚开始,我真是两眼一抹黑。看着那些优美的曲线,拿到笔就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我先从最简单的开始,找那些姿态比较平稳、结构相对清晰的图片,比如一些站立的雕塑。我就对着图片,先画大概的轮廓,跟画火柴人似的,把头、躯干、四肢的位置和比例大概定下来。
遇到的问题:
- 比例失调: 这是最大的问题。画出来的人,要么头太大,要么腿太短,看着特别别扭,跟“歪瓜裂枣”似的。
- 线条僵硬: 因为紧张,手抖,画出来的线条都是死的,没有那种流畅感和力量感。
- 结构不明: 肌肉、骨骼这些东西,看着图片好像明白了,一到自己画就糊涂了,不知道哪块肌肉是怎么附着在骨头上的。
第二步:学习基本方法
画了一堆废稿之后,我意识到不能瞎画。就开始看那些素描教程里讲的方法。比如用几何形体去概括身体的各个部分,像头部是个椭球,胸腔是个梯形,盆骨也是。然后学习怎么找中轴线,怎么表现动态。这个过程特别枯燥,就是对着教程一点点啃。
我还特意找了些人体解剖的示意图来看,虽然看不懂那些专业的名词,但起码对骨骼的大致形状、主要肌肉群的位置有了个模糊的印象。知道胳膊是怎么弯的,腿是怎么动的。
第三步:反复练习与修改
这玩意儿真没啥捷径,就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我每天都抽点时间,哪怕半个小时,对着图片或者教程画。画了擦,擦了画。有时候一张纸画得都快烂了,才勉强能看出点人样。
我开始尝试画一些稍微有点动态的姿势,比如弯腰、侧身。这时候对身体的重心、四肢的协调性要求就更高了。我发现,画之前先在脑子里把这个姿势“摆”一遍,想象一下骨骼和肌肉是怎么运动的,会有点帮助。
一点小心得:
- 先整体后局部: 不要一开始就抠细节,先把大的形体和动态抓住,再慢慢深入。
- 多看多比较: 经常把自己的画和参考图对比,找出问题在哪。
- 不要怕画错: 画画就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大胆下笔,错了再改。
最终实现: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到现在我画的人体也还是很初级,离“艺术”两个字差得远。但是我发现,通过这段时间的瞎折腾,我最大的收获不是画技提高了多少,而是我看待“人体艺术”的眼光变了。
以前我看那些雕塑、油画里的人体,可能就是觉得“,画得真像”或者“这人身材真好”。但我会下意识地去分析它的结构、动态、光影处理,会去琢磨艺术家是怎么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美感或者情绪的。算是从一个纯粹的“看热闹的”,稍微能摸到一点“看门道的”边儿了。
而且这个过程也挺解压的。专心画画的时候,脑子里就不会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了。看着一张白纸上慢慢出现自己画的线条,哪怕画得不也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我觉得“成人人体艺术”这个东西,不仅仅是那些挂在博物馆里的名作,也可以是我们普通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理解、去实践的一种途径。它能让我们更了解人体之美,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点乐趣。我这实践记录,谈不上啥专业性,就是个普通人的真实体验,希望能给同样对这方面有点兴趣的朋友一点小小的启发。下次有机会,再跟大家聊聊我尝试画不同光影效果的糗事,哈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