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得空,就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这钓鱼路上关于“饵食”这点事儿。说起来,这玩意儿真是门学问,也是个实践出真知的活儿。刚开始钓鱼那会儿,我跟不少新手一样,就随便渔具店买点商品饵,有时候甚至就挂个蚯蚓完事,那渔获嘛嘿可想而知,经常是“空军司令”。
最初的摸索:从啥都不懂到有点门道
我记得有一次,在水库边上坐了一上午,漂子跟定海神针似的,动都不动一下。旁边一大爷,家伙事儿看着普普通通,可人家那鱼护,隔一会儿就往里扔一条,看得我眼馋。后来大爷收杆了,我厚着脸皮凑上去请教,大爷乐呵呵地说:“小伙子,钓鱼,窝子和饵都重要,你这饵不对路,鱼不开口!”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琢磨这饵食了。我试过最简单的法子,就是用家里吃剩的馒头、面粉。 我把面粉加点水,揉成团,感觉太素了,没啥味儿。我想着鱼不是喜欢腥味儿嘛我就试着加了点打碎的虾皮,还有家里炒菜用的那种最普通的香油,你别说,确实比单纯的面团好点,能上几条小鲫鱼了。
进阶尝试:听来的“秘方”与自己动手
后来在钓友群里,听人家说用蒜泥效果说啥蒜泥的味儿能刺激鱼。我当时就想,这靠谱吗?鱼还吃蒜?但钓不上鱼的时候,人就容易啥都想试试。我就回家捣鼓,把面粉和然后砸了几瓣大蒜,挤出蒜泥水混进去,再加点白糖。 那味道,确实挺冲的。第二天拿去试,你猜怎么着?还真上了几条像样点的鲤鱼和草鱼,虽然不多,但比以前强多了!这下我可来劲了。
我又听说,基础饵很关键,就像炒菜的食材。我就开始琢磨用啥当基础饵更 有人说用豆渣,我就跑去豆腐坊要了点豆渣回来,那玩意儿便宜。还有说玉米面好的,我就买了点玉米面。我还试过把烂苹果(当然是没坏到不能用的那种,就是品相不好的)捣烂了,跟豆渣、玉米面按差不多1:1:1的比例混一起。这几种东西混好后,我学着人家说的,装塑料袋里,给它密封起来,放阳台角落让它自己发酵。夏天嘛大概十天半个月的,冬天就得久一点。打开的时候那股酸甜带点酒糟的味儿,人闻着一般,但鱼好像还挺喜欢。
我还试过用蛋黄。煮熟的鸡蛋,把蛋黄剥出来,碾碎了掺到面饵里。 那蛋黄的腥味确实挺浓的,感觉对鲫鱼效果不错,能让饵料更香,也更黏糊一点,不容易脱钩。
关于窝料和诱鱼:多管齐下
光有好钓饵还不行,打窝也重要,所谓“钓鱼不打窝,钓得也不多”。我常用的窝料就是酒米。 这个做起来也简单,就是小米或者碎大米,颗粒小,鱼容易吸。关键是泡米的酒,我一般就用最普通的粮食酒,曲酒啥的,别用太好的,浪费。稍微泡一下,让米粒吸饱酒味就行,有时候也加点蜂蜜或者红糖,增加点甜味。提前一天晚上泡上,第二天用正
有时候为了让窝子里的味道更浓,我会把一部分做好的钓饵,比如发酵过的豆渣玉米面团,捏碎了撒到窝点里。这样能提高窝点气味的浓度,把远处的鱼也给勾引过来。 鱼的鼻子可灵了,比狗都厉害,水里有点味儿它们就能闻到。
我还发现,不同的鱼,口味也不太一样。 比如钓鲫鱼,我喜欢用带点甜香或者奶香,再加点虾粉的腥味。钓鲤鱼草鱼,就偏向用发酵过的谷物香或者蒜香。要是想钓鲶鱼那种肉食性的,我就会在饵里多加点鸡肝粉或者鱼骨粉,那腥味儿得够劲儿才行。
实践到现在的体会
一路摸索下来,我发现这饵食,真没有啥“万能神饵”。关键还是得根据不同的水情、鱼情,还有季节去调整。 比如水瘦的地方,鱼没啥吃的,饵料味型可以稍微浓一点;水肥的地方,天然食物多,饵料就得讲究点特色,或者清淡一点反而有奇效。天冷的时候,鱼不爱动,腥味饵可能效果好点;天热的时候,素淡的或者果酸味的有时候更受欢迎。
我现在出钓前,都会提前准备好几款自己做的饵料,有主攻的,也有备用的。到了钓点,先观察,再少量试钓,看看鱼对哪种饵感兴趣。 有时候,今天这款饵效果明天可能就得换另一种了。
这饵食的实践,就是个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的过程。每次出钓,我都会记录一下用了什么饵,效果怎么样,慢慢地,自己心里就有数了。虽然现在也还是会买点商品饵,但更多时候,我还是喜欢用自己琢磨出来的这些“土方子”,用着顺手,心里也踏实。钓上鱼的那份喜悦,也更足一些!
今天就先跟大家分享到这儿,希望我这点不成熟的经验,能给刚开始琢磨饵食的朋友们一点点启发。钓无定律,多试多想,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