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泰勒德顿这四个字,不少人估计立马想到布拉德皮特那张帅脸,还有那股子叛逆劲儿。我年轻那会儿,也迷他迷得不行,还真刀真枪地“实践”过一把,结果嘛……嗨,一言难尽。
我记得那会儿刚看完那部片子,整个人都有点魔怔。不是说想去打打杀杀搞破坏,我胆儿小,压根没那基因,干不了那个。主要是觉得泰勒德顿那股劲儿,那种“老子不在乎”、“看透一切”的范儿,太他娘的吸引人了。那时候的我,就是个闷葫芦,在单位里头,每天上班兢兢业业,屁都不敢多放一个,心里头那个憋屈,甭提了。
于是乎,我就琢磨着,得行动起来,开始了我的“泰勒德顿”模仿实践。 你别笑话我,我这实践可不是去学人家造肥皂、炸大楼啥的,我那是纯精神层面的模仿,说白了,就是瞎折腾。
具体咋整的?我寻思着,得先从改变自己那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形象开始。比方说开会,以前领导说啥我都跟小鸡啄米似的点头,现在我得学着“质疑”,学着“提出不同意见”,显得咱有独立思考能力不是?
- 第一次尝试:记得是部门开周会,讨论一个新推广方案。领导刚把话说完,我就清了清嗓子,努力模仿电影里那种吊儿郎当又带着点不屑的腔调,开口就说:“呃,我觉得,这个方案的底层逻辑,好像有点问题。”
- 当时那个会议室,跟你说,立马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我那部门领导,平时挺和气一人,也愣了足足有三秒钟,然后才瞅着我问:“?小王,你具体说说,什么问题?”
- 我?我当时就傻眼了。我光想着要“质疑”了,要显得与众不同,压根没仔细琢磨过具体有啥大问题,或者说,我脑子里想到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毛病,根本就撑不起“底层逻辑”这么高大上的词儿。结果,我支支吾吾半天,脸憋得通红,干巴巴地挤出来一句:“呃……就是……感觉……感觉不太对劲儿。”
结果可想而知,那叫一个大写的尴尬。 领导估计心里犯嘀咕,觉得我这小子是不是吃错药了还是咋地。同事们,也都用那种“这家伙今天没睡醒”的眼神偷偷瞟我。那次之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在部门里头都快成了个“行为艺术家”,一提开会我就紧张。
还有一次,我学着泰勒德顿那种对物质文明的极端鄙视。那时候不是流行穿点啥牌子货嘛显得有品位。我就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穿得破破烂烂的,当然也不是真破到衣不蔽体,就是特意找些压箱底的旧衣服瞎搭配,想营造出那种“哥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的颓废不羁范儿。结果?我妈是第一个看不下去的,以为我工作不顺受啥天大的刺激了,天天拉着我谈心,苦口婆心的,还偷偷往我钱包里塞钱,嘴里念叨着让我“对自己好点,可别想不开干傻事”。我真是哭笑不得。
这么一番“泰勒德顿”式的实践,搞了差不多小半年,我算是彻底明白了,也彻底蔫了。 电影终究是电影,生活它就是生活,两码事。泰勒德顿那种极致的反叛和潇洒,那是特定艺术情境下的戏剧化夸张。咱普通人,没人家那主角光环,也没那跌宕起伏的剧情衬托,硬要生搬硬套地去模仿,多半就是东施效颦的下场,除了闹点笑话,啥也不是。
后来我也不瞎折腾那些虚头巴脑的了,老老实实该干啥干不过回头想想,那段傻乎乎的经历也不是一点用都没有。起码让我琢磨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强大,不是你学个什么酷炫的表面,模仿个什么特别的腔调,而是你自个儿内心真得有东西,真得有那份底气。你想表达不同意见,可以,但你得有料,你得言之有物,不然那就是瞎起哄,纯粹是浪费大家时间。
现在再回想起来,可能每个人心里头,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个不安分的“泰勒德顿”的影子,就是那个总想冲破点啥、改变点啥的劲儿。关键是怎么把这股劲儿用对地方,用在正道上,别光顾着耍帅扮酷,把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那就得不偿失了。我那会儿,就是太年轻,想法太简单,以为换个另类的发型,说几句不着调的狠话,就能跟电影里演的那样酷到没边儿了。嗨,谁还没点年轻犯傻的时候?
说到底,那电影里泰勒德顿不也说过一句特经典的话嘛大概意思是“我知道这些,是因为泰勒知道这些”。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看懂了,想明白了,可能只是被一些光鲜的表象给迷住了双眼。真正的“知道”和“明白”,还得靠咱们自个儿在生活里慢慢去悟,慢慢去经历,哪怕是像我当年那样,经历点小尴尬,碰点小钉子,那也算是实实在在的成长了,总比啥也不想、啥也不干强点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