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个“应声倒地”的事儿。这念头在我脑子里盘旋好一阵子了。主要还是最近老瞅见新闻里说,哪儿哪儿又有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又吵翻天。我就琢磨着,这事儿,光讨论没用,咱自己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准备?
起因:为啥琢磨这事儿?
你们也知道,人上了岁数,腿脚就没那么利索了。我家老爷子老太太身体还行,但我也总担心。万一哪天脚下一滑,那可咋整?新闻里专家也说了,有时候摔倒了瞎扶反而更糟。我就想,与其到时候手忙脚乱,不如自己先琢磨琢磨,万一,我说万一,自己或者家人真碰上了,怎么能把伤害降到最低。
关键是,我发现很多时候,人摔倒,尤其是突然失去平衡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僵直,用手硬撑,结果手腕、胳膊最容易受伤。 我就琢磨着,能不能练习一下,形成一种潜意识的保护动作,或者说,学学怎么“正确”地倒下。
实践过程:我的“应声倒地”练习
我这可不是啥专业训练,纯粹是自己瞎琢磨,找点儿感觉。各位看官可别轻易模仿,尤其是身体不好的朋友。
第一步:找个安全的地儿。
我先找了个软和点儿的地方,家里的旧瑜伽垫铺地上,或者有时候去楼下公园的小草坪。主要就是别在硬邦邦的水泥地上练,那不成心找茬儿嘛
第二步:从低处开始。
一开始我也不敢真摔,那不傻吗?我就先从蹲着开始,然后慢慢地,试着往侧面倒。感觉一下身体哪个部位先着地,怎么着地能舒服点儿。
- 我试着让屁股或者大腿外侧先着地,而不是直接用手掌去撑。
- 然后是身体侧面,肩膀。
- 关键是别直挺挺地下去,那肯定完蛋。要学会卸力,身体稍微团一团,有点像不倒翁那样,有个缓冲。
第三步:模拟“失足”。
稍微有点儿感觉了,我就试着从站立姿势,故意脚下“拌蒜”一下,然后顺势倒下。这个阶段,我特别注意保护脑袋。 不管怎么倒,下意识地用胳膊肘或者前臂护住头侧。这个很重要,脑袋可不能磕着。
我发现,有意识地练习几次之后,身体好像会记住那种感觉。比如,突然往前趔趄,以前可能是直挺挺地用手往前撑,现在会下意识地想弯曲膝盖,身体往前扑的时候,试着用前臂和肩膀去接触地面,而不是手腕。
往后倒也是,以前可能就直接屁股墩儿坐地上了,震得尾巴骨疼。练了之后,会下意识地屈膝,然后屁股着地,顺势往后滚一点,或者用手肘稍微支撑一下,别让冲击力太集中。
第四步:反复琢磨和调整。
刚开始练的时候,那姿势,甭提多难看了,自己都想笑。有时候摔得也不对,胳膊肘或者膝盖会有点儿疼。这时候就得停下来琢磨琢磨,刚才哪个动作不对,下一次怎么调整。
比如,我发现往侧面倒的时候,如果能稍微有点儿翻滚的趋势,把冲击力分散开,会比直愣愣地砸下去好很多。就像学柔道里说的“受身”动作似的,虽然咱没那么专业,但那个意思是对的。
结果与感想
练了一段时间这个“应声倒地”,嘿你还别说,虽然咱成不了武林高手,但心里确实踏实了点儿。至少,我对“摔倒”这件事没那么恐惧了。
最大的收获是,感觉身体的协调性和应变能力好像强了那么一丢丢。 就是万一真有个啥意外,不至于完全僵硬地任由自己摔下去。现在走路,尤其是雨雪天或者路面不平的时候,我会下意识地更注意脚下,重心也放得更稳一些。
我这也不是说练了就能金刚不坏,该摔还是会摔。但起码,万一真碰上了,能有个下意识的反应,让自己顺势倒下,尽量保护好要害部位,比如头部、脊柱啥的,能减少点儿伤害不是?
这只是我自己的土办法,纯属个人经验分享。大家还是要注意安全,别瞎来。有条件的朋友,也可以去学学专业的防跌倒课程,或者咨询医生、康复师的建议。我这就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的。
这玩意儿,我觉得,就像咱们平时做消防演练一样,平时多练练,真遇到事儿了,哪怕只多争取零点几秒的反应时间,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今天就叨叨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点儿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