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伙儿聊聊我自个儿的一段经历,我管它叫“逃离乌托邦”。这事儿,琢磨了好久,觉得还是得掰扯掰扯。
一头扎进“理想国”
那还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我年轻,总觉得生活就该有个标准答案,特向往那种看起来特别和谐、特别有秩序、人人都彬彬有礼的地方。偶然机会,我接触到了一个圈子,他们宣扬的就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理念。当时我一看,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嘛
他们那个圈子里,每个人看起来都特别满足,说话都轻声细语的,强调奉献、友爱,没有争吵,没有KPI压力,大家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美好目标努力。我当时真是信了邪,觉得终于找到了组织,二话不说就投身进去了。每天都积极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学习他们的“行为准则”,努力让自己看起来跟他们一样“纯粹”。
美好外衣下的不对劲儿
刚开始那阵子,确实感觉挺新鲜,挺美每天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觉得自己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儿。但是,时间一长,我就慢慢咂摸出不对味儿了。
怎么说,那种“美好”,有点太刻意了,刻意得有点假。
- 比如,大家表面上都客客气气的,但私底下?我偶尔能感觉到那种暗流涌动,就是那种谁也不敢说真话,生怕破坏了那种“和谐”的氛围。
- 再比如,他们强调集体利益至上,个人需求好像就得无限压缩。有时候我明明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觉得有些做法不合理,但一看周围人那种“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的眼神,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
有一次,我因为身体不舒服,没能按时完成一件他们交代的“集体任务”,结果,平时那些和蔼可亲的面孔,一下子就变得有点冷淡。那种感觉,就好像你稍微有点“不完美”,就会被这个“完美世界”给边缘化。那时候我心里就犯嘀咕了,这真是我想象中的乌托邦吗?怎么感觉有点像个精致的笼子?
挣扎与“越狱”计划
这种不对劲儿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我开始观察,发现圈子里很多人活得挺压抑的。他们为了维持那种“和谐”的表象,牺牲了很多个人的东西。我甚至看到有人因为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变得有点神经兮兮的。
我开始反思,这种所谓的“乌托邦”,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把人性想得太简单了?现实世界本来就是复杂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和需求,硬要把所有人都塞进一个模子里,那不就成了思想的禁锢吗?
于是我心里开始盘算着要“逃离”。这个过程可不容易。得克服自己心里的那种不舍,毕竟也投入了那么多感情和时间。还得面对圈子里一些人的不理解,甚至是挽留。他们会说:“外面多复杂,这里多你为什么要走?”
但我琢磨明白了,真正的美不应该是压抑出来的,而应该是自然生发出来的。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参加他们的活动,对他们的一些理念也不再盲从。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也试着表达了一下自己的看法,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被无视或者被“教育”。
回归真实,一身轻松
我还是下定决心,彻底退出了那个圈子。刚退出来那会儿,心里还有点空落落的,毕竟一下子从一个非常“充实”的环境里抽离出来。
但没过多久,我就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我可以不用再顾忌别人的眼光,想说啥就说想做啥就做啥(当然是合法的哈)。我重新联系了以前那些“不那么完美”但真实的朋友,跟他们一起吃饭聊天,感觉特别自在。
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段经历,我觉得挺有意思的。那段“乌托邦”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试图抹杀个体差异、追求绝对一致的理想国,最终可能都会走向它的反面。生活嘛还是得有点烟火气,有点不完美,才显得真实可爱。
我现在特别珍惜这种有点乱糟糟但充满活力的真实生活。那场“逃离”,也算是我人生中一次挺重要的实践课,让我明白了,脚踏实地,比啥都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