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闲着没事儿,就琢磨起了一些老掉牙的故事,特别是对一个叫阿尔弗雷德的国王挺上头。你们可能听过,也可能没听过,但这家伙的人生,那叫一个跌宕起伏,我觉着挺有意思,就想跟大家伙儿唠唠我自个儿琢磨这些事儿的过程。
一头雾水的开局:这帮“维京人”是何方神圣?
话说,我刚开始接触这段历史的时候,脑子里就一个大问号:这英格兰当年到底是个啥情况?咋就冒出来个“大帝”了? 我就去翻了翻,好家伙,原来那时候英格兰那块地儿,那叫一个乱。大概是公元793年那会儿,一群从北方来的狠人,大家管他们叫“维京人”,也有叫“丹麦人”的,开始玩命地往英伦三岛冲。
这些维京人可不是闹着玩的,跟咱们印象里那种只会划船的海盗不太一样。我了解到的是,他们军事上是真有两把刷子:
- 装备精良:他们那些重步兵,不光有长矛短剑,还有一种老长老长的柄斧,据说有一米五到一米八那么长,一斧子下去,铁甲都给你劈开。
- 远程也猛:因为老在海上混,远程攻击肯定少不了,所以他们还有专业的弓箭手。近战远程都能打,你说猛不猛?
没过多少年,也就二十来年的功夫,这帮维京人就把英伦三岛大部分地方给占了,好几个盎格鲁-撒克逊王国都让他们给灭了,剩下的也成了他们的跟屁虫。当时英格兰内部也不团结,各搞各的,这也是让人家能钻空子的一个大原因。
临危受命:阿尔弗雷德的登场与挣扎
就在这水深火热的时候,阿尔弗雷德他们家,也就是西撒克逊王国,成了的希望。大概在公元871年,维京人开始猛攻西撒克逊。当时的国王是他哥,叫埃塞尔雷德。阿尔弗雷德那时候还是个弟弟,但也跟着他哥一起扛事儿。
我发现,阿尔弗雷德不是那种一上来就开挂的主角。他们跟维京人打了不少仗,有输有赢。特别是一场叫埃什顿之战的,他哥带着人打赢了,算是暂时压了压维京人的威风。也正是这场仗,阿尔弗雷德开始冒尖了,冲锋陷阵,干掉不少敌人,为胜利立了大功。
可惜好景不长,他哥后来挂了,这烂摊子就甩到了阿尔弗雷德手上。你想想那压力得多大?他刚接手的时候,情况那叫一个惨,一度被维京人打得够呛,据说连老巢都差点丢了,只能带着一小撮人躲进沼泽地里打游击。
但他这人,就是不服输。我瞅着资料,他就在这种绝境里,偷偷摸摸地积蓄力量,联络各地还能打的人。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就是要跟维京人干到底。
绝地反击:爱丁顿的关键一役
转机出现在公元878年5月。阿尔弗雷德瞅准了机会,在爱丁顿这个地方,跟他集结起来的部队,跟维京主力狠狠干了一架。这场仗,我琢磨着是真不容易,毕竟之前输多赢少,士气可能都成问题。但阿尔弗雷德硬是把队伍给拉起来了,打得维京人落花流水。
这场爱丁顿之战的胜利,那可是太关键了!它直接扭转了整个战局。之前都是维京人追着他们打,这下好了,轮到英格兰人扬眉吐气了。这场胜利,也让那些还在观望的、被打散的各路人马看到了希望,重新团结到了阿尔弗雷德身边。
走向“伟大”:不只是能打
打赢了爱丁顿之战后,阿尔弗雷德并没有停下来。他乘胜追击,把维京人的一个重要头头,好像叫戈德温(也可能是别的翻译,我记不太清了,反正是个维京大佬),给围困了,逼得人家签了合约。这个合约挺有意思,大概意思就是,维京人你别再瞎折腾了,给你划块地儿,你们在那边老实待着,以后这边归我管。
我看到资料说,到公元886年,双方又签了个更正式的合约,算是把维京人想把整个英格兰都吞下去的念头给彻底按住了。这之后,阿尔弗雷德就开始着手恢复国内的秩序,发展文化教育,加强法制。他意识到光能打仗不行,还得让国家强起来,人民有文化,这样才能长治久安。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大家都尊称他为“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他打赢了维京人,更是因为他为英格兰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琢磨下来,这个阿尔弗雷德,确实是个牛人。从几乎亡国的边缘,硬生生把局面给扳了回来。他这种不屈不挠、在逆境中不断想办法、最终力挽狂澜的劲头,真是挺让人佩服的。我这实践了一番“纸上谈兵”之后,对他这段历史算是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也挺有收获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