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咱就来聊聊我捣鼓《燕书》这事儿。我也是稀里糊涂的,就听人说了这么个名儿,感觉挺有文化的样子,就想着自个儿也实践实践,看看能不能弄出点啥名堂来。
最初的摸索与困惑
刚开始,我寻思这《燕书》是啥?是特指某本古籍?还是一种特别的书法风格?我就上网瞎搜呗,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有的说是什么古代的信件,像“乐毅报燕王书”那种,讲究个言简意赅,气势磅礴。有的又扯到什么小说,什么剧本杀,里面的人物也叫燕书,或者跟燕地有关。还有的说是一种字体,飘逸灵动,跟燕子似的。
我当时就有点蒙圈了。 这范围也太广了点?到底哪个是正经的《燕书》?我这实践,总得有个方向不是?我记得当时还特地跑了趟旧书市场,想看看能不能淘到点相关的实体资料。结果?老板们也是各说各的,有的给我推荐《晏子春秋》,说跟“燕”沾边,有的给我推荐书法字帖,说是“燕体”。
那段时间,我真是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觉这《燕书》就像个谜,每个人说的都不太一样。
转变思路,自己定义“实践”
后来我琢磨着,既然找不到一个统一的、确切的说法,那我干嘛非得钻牛角尖?实践嘛重点在于“践”,在于行动和体验。 我就想,干脆,我自己给我的“燕书”实践定个调调。
我决定从几个方面入手:
- 尝试理解“燕”的意境:燕子,候鸟也,春来秋去,传递信息。古时候,书信也常被称为“鸿雁传书”。这里面是不是有种沟通、传递、以及某种气节风骨在里面?
- 模仿古风写作: 我找了些古人的书信、短文来读,比如上面提到的“乐毅报燕王书”,还有些其他的文言小品。试着模仿那种简练、有力的文风,写点自己的感悟,或者编点小故事。内容不求多高深,主要是体验那种遣词造句的感觉。
- 关注书写本身: 虽然我不是书法家,但也找了些行书、草书的字帖,主要是想感受那种笔画间的连贯和气韵。我没刻意去练成什么“燕体”,就是单纯地在写东西的时候,尝试让字写得更有“精气神儿”一点,别软趴趴的。
这么一来,我的实践就具体多了。不再是漫无目的地瞎找,而是有了自己的一套小目标。
实践过程中的点滴记录
我就开始动手了。每天抽点时间,也不多,就半小时到一小时。
一开始模仿古文写东西,那真是憋得费劲。脑子里想的是白话,落到纸上非要转成文言,经常写出来不伦不类的,自己看着都想笑。比如想表达“今天天气很我心情很愉快”,憋了半天可能就出来个“今日天朗气清,吾心甚悦之”之类的,感觉特生硬。
但我没放弃,就坚持写。慢慢地,好像找到点感觉了。开始注意用词的简洁,避免一些现代口语。也试着去理解古人写信时的那种情境,比如写给朋友的,语气就亲切些;要是议论事情,就严肃点。
在书写方面,我就买了个普通的钢笔,一本方格本。不追求多好的工具,关键是多写。一开始手抖,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自己都嫌弃。我就放慢速度,一笔一划地写。 琢磨这个字怎么起笔,怎么转折,怎么收笔能显得有劲儿。写废的纸也不少,但看着慢慢有点进步,心里也挺得劲儿。
我还真就瞎琢磨,把一些看到的小事,或者一些突发的感想,用我那蹩脚的“古风”记录下来。比如看到窗外的燕子飞过,我就会想,它们是不是也带着谁的“书信”?然后就瞎写几句。
最终的体会与“成果”
这么捣鼓了一段时间,要说我真搞懂了《燕书》的终极奥义,那肯定是吹牛。我甚至都不知道我理解的“燕书”跟人家历史上的、或者别人研究的《燕书》是不是一回事。
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确实有了些自己的收获:
- 对文字更敬畏了: 以前写东西就图个快,现在会多琢磨一下用词,感觉文字这东西,真是博大精深。
- 耐心增加了: 不管是琢磨古文的写法,还是慢慢练字,都挺磨性子的。现在感觉自己比以前能沉下心做点事了。
- 多了个小乐趣: 偶尔写点自己觉得还行的“仿古小段子”,或者看到自己写的字比以前顺眼点了,还挺有成就感的。
我这实践《燕书》的过程,倒腾出来的,可能跟人家正儿八经的《燕书》八竿子打不着。但我觉得,这瞎琢磨、动手写写画画的过程,本身就挺有意思。它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接触和感受咱们的文化,也让我在日常忙碌之外,找到了一个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的小角落。
这就是我实践《燕书》的一点粗浅记录,不专业,纯粹是个人瞎折腾。希望能给同样对某些模糊概念感兴趣,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的朋友一点小启发。有时候,过程可能比结果更重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