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咱聊聊“异邦”这个话题。
这俩字儿以前对我来说,就是书本上的概念,或者电视里头那些外国人,金发碧眼的,离我远着。真正让我开始琢磨这事儿,还得从我身边的一些变化说起。
最初的触动
大概是几年前,我发现周围有些朋友、同事,甚至是亲戚家的孩子,陆陆续续地开始往外跑。有的,是去国外念书,说是那边的教育资源能开阔眼界。还有的,是工作需要,被公司派到海外分部去常驻。那时候我就在想,这“异邦”的生活,到底是个啥滋味?
好奇心一起,就喜欢自个儿琢磨,甚至瞎折腾一番。我就开始留心观察那些已经出去了,或者正准备出去的人。我发现,他们出发前那股子兴奋劲儿,跟要去旅游似的。但真到了那边,朋友圈里头晒出来的东西,慢慢就变了味儿。
我的“模拟”实践
我没条件真跑出去体验,但我寻思着,能不能从他们身上学点或者说,自个儿“模拟”一下那种感觉?于是我着手做了几件事:
- 第一步,强迫自己接触“异文化”信息。我以前看新闻、看剧,基本都是国内的。那段时间,我特意去找了些外语的纪录片、新闻节目来看,哪怕听不懂,就开着中文字幕硬啃。我就想感受一下,他们说话的逻辑、关心的话题,跟咱们有啥不一样。一开始真挺别扭的,很多梗都get不到,有时候甚至觉得他们咋那么“轴”。
- 第二步,尝试“异邦”的生活习惯。比如说吃饭。我平时就爱吃家常菜,什么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我特意去尝试了一些我以前从不碰的西餐,或者其他国家的特色菜。不是去餐厅吃,而是自己买材料学着做。好家伙,那调料、那做法,跟中餐完全不是一个路子。有时候做出来,味道怪怪的,自己都咽不下去。但我还是坚持了一小段时间,就想体验那种“水土不服”的感觉。
- 第三步,刻意制造“沟通障碍”。这个有点难,毕竟周围都是说中文的。我就找了些机会,比如去一些外国人比较多的场合,试着跟他们用蹩脚的英语聊几句。那种想表达清楚,但词儿到嘴边就是蹦不出来,或者对方叽里呱说一堆我只能听懂几个单词的窘迫感,真是挺折磨人的。
实践中的体会与记录
通过上面这些不着调的“模拟”,我慢慢咂摸出点滋味了。
是强烈的孤独感。 即使我人还在国内,但当我刻意去接触那些我不熟悉的东西时,会发现自己跟平时的生活有点格格不入。我能想象,真到了一个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地方,那种举目无亲,遇到事儿不知道找谁帮忙的感觉,肯定比我这“模拟”的要难受千百倍。
是价值观的冲击。 看那些国外的节目,会发现他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方式,跟咱们的传统观念很不一样。比如对个人隐私的重视程度,对家庭关系的处理,甚至是对工作的态度。一开始我会觉得“这怎么行?”,但慢慢地,我开始学着去理解,,原来他们是在那样的文化背景下长大的,有他们的一套逻辑。没有绝对的对错,就是不一样而已。
再有,就是生活细节上的各种不适应。 就拿做饭来说,咱们习惯了煎炒烹炸,他们可能更喜欢烤、或者直接凉拌。很多咱们习以为常的食材,他们那儿可能没有,或者很贵。这些小事儿,积累起来,就能让人抓狂。
最终的感悟
这么一通“实践”下来,虽然我还是那个我,待在熟悉的环境里,但对“异邦”这两个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状态,一种当你脱离了自己熟悉的环境,需要重新学习、适应、甚至重塑自我的状态。
我发现,那些能在“异邦”扎下根来的人,都挺了不起的。他们得克服语言关、文化关、生活习惯关,还得处理好内心的孤独和焦虑。这过程,就像把自己连根拔起,再栽到一片新的土壤里,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开花结果,全看自己的韧劲儿和造化了。
现在我再看到那些说要去“异邦”闯荡的人,不管是去国外,还是仅仅换了个城市、换了个行业,只要是去一个全新的环境,我都会从心底里佩服他们的勇气。那真不是一句“出去看看”那么轻松洒脱的事儿。里头包含的辛酸苦辣,可能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