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我今儿个要聊的这个《狂欢者》,听着挺热闹是?一开始我也纳闷,这玩意儿咋实践?难不成天天出去蹦迪?后来我琢磨明白了,这“狂欢”,不一定非得是那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场面,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状态,一种能让自己从日常的鸡零狗碎里头找到乐呵劲儿的本事。
我的瞎折腾之路
以前我这日子过得挺拧巴的。每天上班下班,跟个陀螺似的,转是转起来了,但转得晕头转向,一点儿也不快乐。感觉生活就是一张任务清单,划掉一个,又来仨,没完没了。
第一步:意识到“不对劲儿”
有一天,我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突然就觉得特别没劲。不是累,就是那种从心底里冒出来的乏味感。我就想,不行,我得找点乐子,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这就是我成为“狂欢者”的起点,虽然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要“狂欢”
第二步:乱七八糟的尝试
我也没啥方向,就瞎折腾。看到网上说啥能让人快乐,我就去试试。
- 学人家“断舍离”: 回家就把屋子翻了个底朝天,扔了不少东西。扔完那一下是挺爽,但没过几天,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又觉得缺点
- 硬逼自己“积极乐观”: 天天早上起来对着镜子喊口号,感觉自己跟个神经病似的,坚持了没几天就放弃了。
- 找刺激: 试过一些以前没干过的事儿,比如突然跑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瞎逛,或者尝试一些极限运动的体验版。当时是挺兴奋,但那股劲儿过去就没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像个没头苍蝇,到处乱撞,也没找到啥“狂欢”的感觉,反而更迷茫了。
摸索出门道儿
第三步:静下心来,从小处着手
折腾了一圈,我发现那些“高大上”的方法,可能不适合我这种普通人。我就琢磨,是不是得从身边的小事儿开始?
- 认真对待每一顿饭: 以前吃饭就是为了填饱肚子,狼吞虎咽的。后来我开始尝试自己做饭,哪怕就是简单煮个面,也摆盘弄得好看点,慢慢吃。你别说,这感觉还真不一样,吃出点幸福感了。
- 培养点“没用”的爱 我开始捣鼓一些以前觉得浪费时间的事儿。比如养了几盆花,每天浇浇水,看看它们长势,挺治愈的。或者周末找个安静的下午,泡杯茶,看本闲书,不求有啥收获,就是放松。
- 主动跟人“有效”交流: 不是那种工作上的客套话,而是找几个能说到一块儿去的朋友,吐吐槽,吹吹牛,或者认真聊聊最近的困扰。有人听,有人懂,这感觉挺重要的。
- 学会“放过自己”: 以前我老跟自己较劲,啥事都想做到一百分。现在不了,差不多就行,允许自己犯点小错,允许自己有时候就是想躺平。心态一放松,反而觉得轻松多了。
第四步:找到自己的“狂欢节奏”
慢慢地,我发现所谓的“狂欢”,不是说要天天打了鸡血似的亢奋,也不是说要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它是一种能力,一种从平淡生活里咂摸出甜味儿的能力。
比如,现在我可能因为早上多睡了十分钟而感到“狂欢”;可能因为下班路上看到了一抹漂亮的晚霞而“狂欢”;也可能因为自己做的一道菜特别成功而“狂欢”。这些都是小事儿,但积累起来,就让我觉得生活挺有意思的。
最终的“狂欢”
我实践下来的《狂欢者》心得就是:别向外瞎找,多往内瞅瞅。 先把自己拾掇利索了,把自己的小日子过明白了,那些能让你真正感到快乐的东西,自然而然就冒出来了。
现在的我,不能说天天都兴高采烈的,但至少心气儿顺了,知道怎么让自己开心了。这种由内而外的舒坦,可能就是我理解的“狂欢”。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这过程,说白了,就是不断地试,不断地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点。挺真的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