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律为何这么牛?看完才知道它对音乐多重要

天美租号

今儿得跟大伙唠唠谐律这事儿,之前听这词儿感觉贼玄乎,好像跟咱普通人没啥关系似的。前两天刷手机瞅见个大佬分析古典乐,动不动就提啥“纯律”、“十二平均律”的,把我给整不会了。我一拍大腿,不行!得亲自上手摸摸这玩意儿到底牛在哪!说干就干。

第一步:掏出手机瞎捣鼓

我先下了个免费测音高的APP,想着这玩意儿总归能听出点门道?随手抄起桌上的玻璃杯,“铛”地敲了一下。好家伙,APP屏幕上蹦出一堆波浪线,最高的那条线就是杯子响的那个音,对?可定睛一瞧,底下还密密麻麻叠着一堆矮点儿的小波浪,跟主音摞在一块儿震!我试着凑近另一个杯子,第一个杯子还在那儿轻微地“嗡……”着,手一摸杯壁,震得我手指头麻麻的。

谐律为何这么牛?看完才知道它对音乐多重要

  • 发现一:原来东西一响,不是只出一个孤零零的音!屁股后面跟着一串“小弟”(谐波),音一个比一个高。
  • 发现二:就算我不敲了,杯子还在那“自嗨”,靠的就是里面这些“小弟”互相较劲撑着场子。

第二步:跟键盘死磕较劲

搞明白杯子能“自嗨”后,我把目光瞄向角落里吃灰的电子琴。按了个中央C,听着是“哆”。按理说,它的三弟“咪”(E)和小弟“嗦”(G)应该跟它亲如手足?我照着钢琴的调调(十二平均律)把“哆”、“咪”、“嗦”一块儿摁下去,听着还行,合唱效果挺和谐。可心里那点轴劲儿上来了:数学家不是老说“纯律”最和谐吗?我非比比不可!按着网上查到的纯律比例,吭哧吭哧地手工调了“咪”和“嗦”的音高(电子琴有微调功能,可给我累够呛)。调完了再一块儿按下,那感觉……像有股劲儿突然“嗡”地一下顶到脑门!声音特别“融”,跟一块儿震起来的奶油似的,又滑又厚实,跟刚才平均律弹出来的那种“只是不打架”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老婆在厨房切菜,都探出头问:“咦?你刚弹那声儿咋变好听了?”

第三步:亲自上阵鬼哭狼嚎

理论懂了,工具试了,得拿自己开刀才算真实践!我打开手机录音,壮着胆子哼了一段简单旋律。回放一听,差点把自己送走——跑调跑得像喝醉了找不着北!为就是耳朵里缺了那根衡量音程(音和音之间距离)的弦!我回忆着刚才琴键上“纯律”和声那种“融”的感觉,又弹了个标准的“哆”、“咪”、“嗦”和弦当背景音循环播放,然后硬着头皮跟着哼旋律。怪事儿发生了:只要我哼的音跟背景和弦里某个“小弟”(泛音)对上号了,比如哼到接近“咪”的时候,整个声音立马就“粘”上去了,又稳又准,一点不飘!但要是不小心哼偏了,哪怕只差一丁点,立马就跟和弦“打起架来”,听得人浑身难受。

牛就牛在它是地基,看不见但塌不了!

谐律为何这么牛?看完才知道它对音乐多重要

折腾这大半天的,汗没少出,手指头都弹酸了,嗓子也嚎哑了,但值!算是彻底搞明白谐律为啥是音乐亲爹了:

  • 音色为啥千奇百怪? 就靠里面藏着那堆谐波小弟,是胖是瘦、是高是低,直接决定它是唢呐还是二胡!
  • 和弦为啥听着顺耳? 纯律那种“酥麻感”,本质就是音和音之间的小弟们(泛音)排队排齐了,没打架,一块儿嗡嗡响!
  • 唱歌为啥会跑调? 跑调就是你哼的那个音,死活踩不着旋律里该有的“谐波点”,成了和谐里的搅屎棍!

谐律为何这么牛?看完才知道它对音乐多重要

说白了,谐律就是声音世界的底层代码!没有谐波共鸣,音乐就是堆干巴巴的乱响;没有和谐泛音堆叠,和弦就撑不起好听的架子;耳朵里要是没刻上谐律这把尺子,张嘴唱歌连调门都摸不着!以前听交响乐只觉得“哇,大气”,现在细听里面弦乐齐刷刷地拉一个长音,靠的就是无数乐器精准对上谐波才有的那股厚实“肉感”。这东西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可真把它搞明白了,再去听歌、唱歌、甚至自己瞎弹两下,感觉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现在上厕所哼两句,都感觉自己音准进步了不少,这就是实践的力量。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