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得蛋疼,就想聊聊怎么把那些抽象玩意儿弄到日常生活里。别看理论一堆,真用起来,就跟拧螺丝似的,得一个一个来。
我先从自己这事儿说起。上周三,我老婆念叨说家里的钱总乱花钱,月月见底。我琢磨,这问题太抽象了,什么“财务规划”听着玄乎,不就是管钱嘛不行,我得弄个实际的法子出来。
第一步:想招儿
一大早,我直接翻开笔记本,跟个傻子似的瞎画起来。先用笔乱涂鸦,把“收入”和“支出”拆成两个大泡泡——一个画成笑脸(钱进来),一个画成哭脸(钱飞走)。这招儿是从数学里的“集合理论”偷来的,抽象不?真管用!结果,我一瞅,发现哭脸泡泡总比笑脸大,麻了,难怪钱包总是空。
- 收入泡泡:工资、兼职这些,我标上数字,每月加起来才8000块。
- 支出泡泡:买菜、水电、网购剁手这些,乱七八糟一堆,加起来破万了。
画完了,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成负数了吗?赶紧,我从抽象理论里捞了个“可视化”概念,就是把数字变成图,傻瓜式操作。
第二步:动手实操
中午,我跑去超市,顺手抓了张废纸片儿——超市小票反面空着!就用它开搞。掏出手机,下个记账软件(名字忘了,就是个免费货),照着泡泡图往里填数字。
输入“买菜:500块”、“水电:200块”、“购物剁手:1000块”,手抖着点保存。软件一算,警告跳出来:“超支!别乱来”。我嘿嘿笑,这不就从抽象理论落地了?抽象玩意儿搞成个工具,操作简单得跟玩扫雷似的。
老婆凑过来看,唠叨一句:“这管用?”我一急,就拉她实操。一起数钱袋里的现金,把她手里的零钱也算上,整成个迷你预算。用了“限制变量”法——抽象?就是控制变量别瞎花。我们定了规则:网购剁手只准周日玩,其他日子锁死。
第三步:实现效果
坚持了五天,真见效了。周一把记账结果导出,一看图标,笑脸泡泡总算比哭脸大。月底一算,多存了500块。老婆乐得请我吃顿火锅,省下的钱买单了。
- 好处:抽象概念变工具,省钱不费力。
- 教训:别光想,得行动,实操中调整。
这就搞定了?没错!抽象应用就跟打游戏通关一样,开头迷糊,中间乱点,爽快。我回头一想,这事儿纯属瞎碰,但真管一辈子。谁要是瞎扯理论不落地,拉黑就完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