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去年秋天说起,当时工作室接了部科幻短片的特效活儿,导演非要搞个“隐身斗篷”效果。我一拍大腿,这不光学迷彩嘛结果一查淘宝,好家伙,从九块九包邮到军工级报价全有,彻底给我整懵圈了。
踩坑第一步:贪便宜买样品
先挑了个销量最高的国产小牌子,卖家吹得天花乱坠:“军用级别”“动态隐形”。到货就傻眼——塑料雨衣贴满反光条,穿身上跟行走的锡纸烤鱡似的。拿去暗房试效果,手电筒一晃,直接亮成个人形灯泡。
踩坑第二步:迷信洋品牌
咬牙换了家德国牌子(名字贼拗口就不提了)。这回材料摸着靠谱,像层果冻胶,还配了投影仪。按说明书调了仨小时,人站指定位置倒是能融进背景墙,可刚抬脚挪半步,好家伙,下半身直接悬空飘着!最绝的是投影仪死沉,背十分钟肩膀快脱臼——合着想隐身先得练成石像。
踩坑第三步:硬核DIY
狠心把私房钱梭哈,买了份日本实验室流出的技术手册(打印费花了我两百!)。照着折腾柔性屏和微型摄像机,结果拆了五个旧手机屏,拼接处全是黑缝。开机测试那天更搞笑:摄像机拍到背后书架,屏幕却显示成拉伸变形的马桶!孩子跑进来“哇”一声哭了:“爸爸屁股长书上!”
血泪总结选迷彩关键:- 别信“一键隐形”鬼话:真货都得配合特定光线和动作,卖家秀全是剪辑的
- 动态捕捉决定成败:摄像机反应速度跟不上人转头,立马穿帮成恐怖片
- 重量是硬伤:穿超过三公斤的“隐身衣”,走路像扛煤气罐
- 环境光要命:大晴天户外穿迷彩?阳光角度微变就能让你秒变“半截人”
这片子咋解决的?逼得我凌晨三点给导演打电话:“哥,咱改成主角穿斗篷原地隐身行不?动起来加不起特效预算...” 挂电话前听见导演在那边骂街:“早说!我道具组都开始改窗帘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