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家整理冰箱,看着一堆菜肉发愁,突然琢磨着要不写点关于“食料”这东西的常识?说干就干。
1. 从搞不清“食料”到底是啥开始
先开了冰箱门,挨个把东西掏出来摆桌上。看着这堆吃的,我就纳闷了:“食料”这词听着挺大,到底包不包括我手上这颗蔫了唧的小葱?我干脆掏出手机,一屁股坐地上就开始搜,输入框里打了好几个问号。
查了半天才搞明白:原来咱老百姓家里堆的这些吃的喝的,能变成饭桌上的东西,基本都能叫“食料”!大米小米算,青菜土豆算,鸡蛋冻肉也算。连角落里那罐快过期的豆瓣酱,它也算!范围比我想的大多了。
2. 动手分分类,家里有啥一目了然
弄明白了概念,我干脆把地上这堆“研究对象”分了分堆:
- 能顶饿的主食:米、面、挂面、粉丝,还有角落里半包没开封的小米。没它们,光吃菜总觉得肚子里空落落的。
- 绿油油的新鲜菜:冰箱里半袋快蔫的生菜、几根胡萝卜、俩土豆。对,还有窗台上那盆自己种的半死不活的小葱。
- 冰箱冷冻室的宝贝:老妈上次带来的冻肉、超市打折囤的冻鱼排、几袋速冻饺子。冻得梆梆硬。
- 瓶瓶罐罐的帮手:油盐酱醋、那罐豆瓣酱、半瓶蚝油、还有一大包白砂糖。
这么一分堆,瞬间就清楚了,家里过日子,这四类东西基本都齐全,少了哪样做饭都费劲。
3. 实践得出的“必备”心得
折腾完这些,看着分好类的食物堆,自己也有点数了:
- 家里囤货别光图便宜!看着冰箱冷冻室里冻了快一年的鸡翅,我肠子都悔青了。占地方不说,大概率不敢吃了。
- 新鲜蔬菜别贪多。像我这蔫生菜就是教训,吃得还没扔的多,钱包疼。
- 干货调料是真“宝贝”。那包粉丝、半袋小米放柜子里大半年了,拿出来煮煮照样能吃,比蔫菜强太多。
- 常备的调味料别抠搜。油盐酱醋糖,平常做菜离了它们真不行。上次糖用光了,炒个番茄炒蛋都是酸的,难吃。
把这堆“研究对象”该放冰箱的放冰箱,该扔的扔(心疼!),收拾得我腰酸背痛。折腾一圈总算懂了,家里的“食料”就是过日子吃饭的底气,但怎么买、怎么囤、怎么放,都是小门道!本想写个家庭食材常识小指南,结果先给自己上了一课——冰箱真该勤收拾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