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最近捣鼓的一个事儿——“永远的物语”。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我刷手机开始。
那天闲着没事,我就刷刷,看到一句话,“在日本,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超越《源氏物语》。” 这话说的,我这好奇心就上来。然后又看到有人说“如果你读《源氏物语》再走出门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看到很多东西。” 这下更不得,我就想知道这书到底有啥魔力。
我以为就是一本普通的小说,结果一搜,发现这事儿不简单。这《源氏物语》可是一部老古董,里面写的那些竹叶飘动,月光照在水上,这些景象听着就挺美的。
然后我就开始琢磨,这“物语”到底是个我发现,不光是小说,诗歌也能写物语。有个人说,“诗歌的物语性不输给小说”。这话说的,我一想还真是。虽然诗歌没有长篇大论,但它也能展现一个故事的场景,从头到尾,也能让人感受到那个“物语”的氛围。
后来我又看到一个新闻,说是日本一个叫谷川俊太郎的诗人去世,享年92岁。这人在日本可是个名人,被称为“国民诗人”。我就想,这人写的诗得多受欢迎,从小孩到老人,大家都爱看。他出版80多部诗集,还有一大堆绘本、译著啥的,作品还被收进各种教科书。
这下我就更来劲,我就想通过这些诗集去感受一下“物语”的魅力。于是我就开始找他的诗集来看。读着读着,我发现这诗歌里的“物语”,还真有点意思。它不像小说那样,把故事讲得那么详细,但它能给你一种感觉,一种氛围,让你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这还不算完,我还发现一个跟“物语”有关的活动。在上海的朵云书店,有一个关于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主题展。这个展览用一封封书信的形式,串联起岩井俊二的经典电影。这不就是“物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嘛
我还记得那个展览里有句话,“凡物皆有灵性”。这话说的,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不管是顽石还是美玉,它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物语”。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生活中的那些诗意,那些隐藏在平常事物中的“物语”。
我就把这些感受,这些发现,都记录下来,起个名字叫“永远的物语”。因为我觉得,这些物语,这些诗意,是永远存在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感受到它们的美
这就是我关于“永远的物语”的实践记录,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一些什么。
- 读《源氏物语》:感受古代日本的风土人情。
- 读谷川俊太郎的诗:体会诗歌中的物语性。
- 参观朵云书店的主题展:感受电影中的物语。
- 思考“凡物皆有灵性”: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我想说,生活就像一部“物语”,充满各种各样的故事。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就能发现其中的美好和诗意。希望我的这回实践,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永远的物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