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心血来潮,想捣鼓捣鼓那个传说中的“马克1号”,看看这老古董到底是怎么个运作法。别看它名字响亮,就是个大块头计算机。
第一步,当然是做功课!
我先是上网一顿搜,把“马克1号”的祖宗八代都翻个遍。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这货是英国剑桥大学那帮人搞出来的,还在2014年亮过相。据说当年可是个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因为它本事还挺大。
然后,我就开始琢磨这玩意儿的原理。
网上说它跟那个什么杰卡德编织机还有点亲戚关系。我一听,这都啥跟啥?后来才知道,原来“马克1号”在那个年代,可是计算工具里的扛把子,据说还参与过计算原子核裂变的活儿!想想就觉得厉害,这计算能力,在当时绝对是顶呱呱的。
我开始研究它的构造。
- 听说这“马克1号”可是个大家伙,里头零件一大堆。
- 有人说它有76万5千个组件,300万个连接点,还有500英里长的电线!我的天,这要是让我自己接,估计得接到猴年马月去。
再然后,我解它的“前世今生”。
原来,这“马克1号”最早是美国一个叫华德·爱肯的人在1940年捣鼓出来的。那时候,它可是个新鲜玩意儿,不过块头巨大,动静也大。后来IBM公司也参与进来,派一帮工程师,砸不少钱,才把它给完善。听说,总共花四五十万美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我知道它的“工作效率”。
别看它现在是个老古董,但在当时,它做个乘法运算,最多也就6秒钟。这速度,跟现在的计算机比起来,简直是龟速,但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神速!
总结一下今天的实践:
今天折腾“马克1号”,虽然没能亲手摸到它,但通过查资料、看介绍,也算是对它有个大概的解。这老古董,虽然比不上现在的计算机,但它可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没有它,可能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么方便快捷的电脑!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次有好玩的,再来跟大家唠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