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空,跟大家唠唠我最近琢磨的一个事儿,我管它叫“小丑游戏”。不是说真去扮小丑,那也太行为艺术了,我说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在生活里头、工作里头,有时候你不得不扮演那么一个角色的状态。
初识“小丑”
我对这词儿是有点抵触的。总觉得“小丑”嘛不就是逗人乐,哗众取宠,甚至有点被人看扁的意思。但后来我琢磨,不对,你看那马戏团里的小丑,他能把各种看似不搭噶的东西玩得团团转,还能在关键时刻化解尴尬,逗乐观众,这本身就是一种本事。
我就想,这生活里头,咱是不是也经常在不自觉地“扮演”类似的角色?有时候为了团队和谐,你得出来打个圆场;有时候为了推进个事儿,你得放下身段去求人;有时候明明心里不痛快,还得笑脸迎人。这些时候,你是不是也觉得自己像个“小丑”?
我的实践过程
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和记录自己啥时候会进入这种“小丑模式”。
- 第一步:识别场景。 我发现,特别是在一些需要“润滑”的场合,比如几个部门因为某个方案扯皮,僵持不下的时候,我就容易跳出来。我会先听各方说完,然后插科打诨几句,缓和一下气氛,再尝试找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折中点。这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个扔彩球的小丑,努力让球别掉下来。
- 第二步:调整心态。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觉得凭啥我来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但后来我换了个角度想,这不也是一种能力吗?能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推,哪怕过程有点“委屈”,结果是好的就行。关键是,别真把自己当成牺牲品,而是当成一个临时的“功能性角色”。
- 第三步:观察效果。 我会留意这么做了之后,事情是不是真的顺利一些了。多数情况下,还真是。大家面子上都好看了,事情也解决了。也有时候不管用,那我就撤,不硬抗。小丑表演也有演砸的时候嘛对?
- 第四步:设定边界。 这是最重要的。当“小丑”可以,但不能没有底线。不能因为要“逗乐”或者“润滑”,就无限制地退让,牺牲自己的核心利益。得清楚自己的底牌是啥时候该收手,啥时候该严肃起来。 不能演着演着,真把自己演进去了,忘了自己是谁。
一些体会
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这个所谓的“小丑游戏”,没那么不堪。它更像是一种生存智慧,一种在复杂环境里游刃有余的策略。关键在于,你得清楚自己为啥要这么做,目的是以及啥时候该摘下那个“红鼻子”。
它不是让你真的去取悦谁,而是让你更灵活地处理问题。 有时候,放下一点点所谓的“面子”,反而能赢得更大的“里子”。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不一定对,大家随便听听,就当多个思路。
说白了,就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也别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儿。该端着的时候端着,该放下的时候,学学小丑的灵活和乐观,没啥不好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