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伙儿聊聊“董旻”这个名字。平时就爱瞎琢磨,看到个啥名字或者事儿,就喜欢自己动手去捣鼓捣鼓,看看能发现点啥有意思的。
最初的印象与好奇
一开始接触到“董旻”这个名字,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三国那会儿的事儿。董卓嘛大家伙儿都熟,那他肯定得有兄弟帮衬?我就寻思着,这个董旻是不是就是他那堆亲戚里的一个。这好奇心一上来,就挡不住了,我就想着得去查查看,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动手查资料的过程
我,也没啥特别高级的法子,就是翻翻手头有的书,再上网那么随便搜搜。你猜怎么着? 输入“董旻”俩字,出来的东西还真不少。
果不其然,头一批信息指的就是那个历史上的董旻。说是董卓的弟弟,跟着董卓一块儿进洛阳,后来董卓完蛋了,他也跟着一块儿被收拾了。书上还写着他当过什么“左将军”,封了个“鄠侯”。有些记录里还把他跟董璜、董承这些人并列,说是“董卓之鲠毒”,听着就不是啥好角色。我看到有说法是,董卓能那么快进洛阳,他这个弟弟董旻在洛阳提前打点,搞清楚了里面的门道,那可是出了大力的。
看到这儿,我心想跟我猜的八九不离十,就是董卓集团里的一份子,算是个重要人物。
意外的发现与扩展
本来以为这事儿就这么简单结束了,结果我往下翻资料的时候,又跳出来一个“董旻”! 我当时就愣了一下,同名同姓?
仔细一看,这个董旻可就跟三国那位差远了。资料显示,这位董旻是现代人,生于1972年,还是个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更让我惊讶的是,他还担任过青海那边检察院的检察长,主持过什么平安建设工作部署推进会。这身份,这履历,跟那个古代的董旻简直是天差地别!
我当时就觉得特有意思。同一个名字,隔了上千年,代表的人物形象和所处的环境,那是完全不一样了。一个是在乱世中依附兄长、作威作福,最终落得个悲惨下场;另一个则是在和平年代,投身法治建设,履职尽责。
一点小小的感悟
就这么一通查找和对比下来,我对“董旻”这个名字的理解,可就不光是停留在三国那个层面了。也算是通过自己的这点儿小小的“实践”——也就是动手查资料、做对比——丰富了对一个名字背后可能承载的不同信息的认知。
有时候就是这样,你以为你了解一个事儿,或者一个名字,但稍微一深究,就可能发现一片新天地。这种自己动手去发掘、去搞明白的过程,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今天分享的这点儿东西,也算是我瞎琢磨过程中的一点儿小记录,希望能给大家伙儿也带来点儿不一样的思考角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