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又来跟大家唠唠嗑了。这回想分享的是我最近瞎琢磨的一个小玩意儿,我给它起了个名叫“魔法少星”。听着是不是有点中二?哈哈,就是记录一下我瞎折腾的过程和一点点小心得。
最初的念头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闲着没事干,就想着能不能自己动手做点啥有意思的小东西。一开始也没啥具体目标,就是想搞点会动、会发光的东西,感觉挺酷的。脑子里就浮现出那种,屏幕上有很多小星星,一闪一闪的,偶尔还有几颗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去,那种感觉,你们懂?就是有点“魔法”的feel。
动手开干,困难重重
说干就干!我先是在网上搜罗了一堆图片素材,什么星空背景图,单个星星的素材。想着不就是把这些玩意儿拼到一起,再让它们动起来嘛应该不难。结果,上手就懵了。是那个星星,网上的素材要么太写实,要么太卡通,跟我想要的“魔法感”总差那么点意思。没办法,只能自己动手画。
我就打开了电脑上一个平时不怎么用的绘图软件,凭着感觉开始画。画五角星,简单?真画起来才发现,对称、大小、角度,稍微不注意就歪歪扭扭,一点美感都没有。画了擦,擦了画,光是一个星星的形状就折腾了我小半天。后来发现,不用那么规整,稍微随意一点,反而有点手绘的质感。
画好了星星,下一步就是让它发光。这个又是个坎儿。我试了各种方法,什么加外发光、内发光,调整羽化值,透明度。一开始弄出来的光晕,要么太假,要么太刺眼,要么就是糊成一团。我就对着屏幕发呆,心想这“魔法”也太难搞了。后来琢磨着,是不是可以多叠几层不同颜色、不同透明度的光晕,让它看起来更有层次感?试了一下,效果还真好了一点!
让星星“少”起来,动起来
解决了单个星星的发光问题,接下来就是怎么让它们“少”而“精”地出现在画面上,并且动起来。为啥叫“魔法少星”?因为我发现,星星太多了反而显得乱,而且我技术也有限,搞不定那么多星星流畅地动。所以就想着,少来几颗,但每颗都得有点特色。
我琢磨着,得有几颗是固定位置慢慢闪烁的,作为背景。然后得有那么一两颗是会移动的,比如从屏幕一边飞到另一边,或者随机出现又消失。这个“动”的过程,又花了我不少时间。一开始是让它匀速直线运动,感觉太呆板了。后来改成变速的,或者带点弧线的轨迹,稍微自然了那么一点点。
最头疼的是那个拖尾效果。我试过直接在星星后面复制粘贴一串逐渐变小变淡的星星,效果很生硬。后来发现,可以用一些模糊和变形的工具,把星星运动的轨迹处理一下,就能模拟出那种光线拖尾的感觉。这一步真是反复试验,调参数调到眼花。
最终的“小成果”
前前后后大概花了一个礼拜的零碎时间,总算是弄出了一个自己还算满意的“魔法少星”动态效果。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小动画,几颗星星在深色的背景上闪烁、移动,偶尔有一颗带着淡淡的光尾划过。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作品,但看着自己一点点琢磨出来的东西,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很多看起来很炫酷的东西,背后都是一点点枯燥的细节堆砌起来的。没有什么“魔法”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靠着耐心和不断尝试。虽然我做的只是“少星”,但这个“少”字,也算是对我这种菜鸟技术的一种自我安慰,哈哈。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我这点瞎折腾的经历,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启发或者乐趣。下次再有啥好玩的,继续跟大家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