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伙儿聊聊“顽冥”这事儿。这词儿,我估摸着大伙儿多少都沾点儿边,要么是自个儿身上有,要么是碰到过这样的人。我这回,算是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把,纯粹是实践出真知了。
事情是这样的
平时也还行,不算特轴,但有时候,就容易钻牛角尖,尤其是自个儿琢磨出来点啥东西,就觉得老好了,别人说啥都有点听不进去。前阵子,我在琢磨一个工作上的小改进,一个流程上的优化。我觉得这玩意儿能省不少事儿,提高点效率啥的。
我把这想法跟我一个老同事,就叫他老李,说了说。老李是个老把式了,经验足,但就是有点,怎么说,特别坚持老一套。我跟他一说,他眉头一皱,直接就给我怼回来了:“小王,你这想法太嫩了,以前我们都试过类似的,不行,走不通。”
我当时心里就有点不乐意了,寻思着我这可是琢磨了好几天的,数据都对比了,怎么就不行了?我就开始跟他掰扯,一条条说我的理由。结果,老李就是油盐不进,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经验告诉你,这样不行。”“年轻人,别总想搞些花里胡哨的。”
我这犟脾气也上来了。我觉得他这是“顽冥不化”,压根儿没认真听我的具体方案,就是凭老经验一棍子打死。接下来几天,我就憋着一股劲,非要把这事儿弄出个名堂来。
我的实践过程
我做了啥?
- 第一步,收集更多“证据”。我把我方案可能带来的好处、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都列得更细了。甚至找了几个关系还不错的同事,私下里先给他们“吹风”,争取点同盟。
- 第二步,正式“上书”。我把整理好的材料,直接提交给了我们部门的小领导。我想着老李这儿说不通,我找个能拍板的试试。
- 第三步,开会“对峙”。小领导看了材料,觉得有点意思,就组织了个小会,把我和老李都叫上了。会上,我又把我的想法嘚啵嘚啵说了一遍。老李,还是老调重弹,说这不靠谱,那有风险。
那场会,开得我真是身心俱疲。感觉就像是对着一块大石头说话,你说你的,他有他的纹路,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我越说越急,老李,反而越来越淡定,就跟看小孩儿耍脾气似的。
结果?小领导和稀泥,说:“小王的想法很有创新精神。老李的经验也宝贵,要注意风险。这事儿,咱们再研究研究。”得,“再研究研究”基本就是没戏了。
的体会
事后,我自个儿也挺郁闷的,觉得老李太“顽冥”了,阻碍进步。但冷静下来,我也开始反思自个儿。我是不是也有点“顽冥”?我一门心思觉得我的方案最是不是也听不进老李那些基于经验的担忧?
我后来又找老李私下聊了聊,没那么冲了,就心平气和地问他,为啥就觉得我那法子不行。他这才慢慢跟我说,以前确实有过类似的尝试,在某个环节上出了大纰漏,影响挺不好的。虽然我的方案细节上不一样,但他那个“一朝被蛇咬”的心理阴影还在。
这下我算是有点明白了。所谓的“顽冥”,有时候并不仅仅是死脑筋、不开化那么简单。它背后可能有过去的失败经历,有路径依赖,有对未知的恐惧,甚至可能就是一种思维惯性。而我,在推销我的“新东西”时,光想着它的好了,没充分考虑到怎么去消除对方的顾虑,怎么去理解对方“顽冥”背后的原因。
这回实践,虽然我的小改进没推成,但也让我对“顽冥”这俩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有时候,你觉得别人顽冥,可能自个儿也正在“顽冥”的路上。想撬动一块“顽石”,光用蛮力是不行的,得找对缝隙,或者,有时候也得接受,有些石头,它就是纹丝不动地待在那儿,你得绕着走。
这算是我近期对“顽冥”二字最直接的一次实践记录了,分享给大家,也算是给自己提个醒。遇事儿,多换位思考,少点一意孤行,可能路会好走点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