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翻本地论坛,看到有人问葛西城到底有啥历史,突然发现自己住了三十年也说不明白。今天干脆跑出去查了一天资料,整理了个入门版,给大伙唠唠。
一、先查基础资料
大清早泡了壶浓茶,坐电脑前开始搜葛西氏。翻县志发现这家族居然撑了快四百年,从平安时代末期蹦跶到战国,地盘大概在现在岩手县南部到宫城县北部。
查着查着就乱套了:有人说他们是平家后代,又有人说是桓武天皇亲戚。干脆掏出笔记本列时间线——1189年源赖朝搞奥州征伐时候,葛西清重跟着打仗捞到地盘,这才正式发家。
二、跑去实地验证
下午开车直奔石卷市的日和山。当地人指着一块长满青苔的破石头说:“喏,这就是葛西家督拜龙王的神社遗址。”蹲着看了半天碑文,模糊刻着“文禄三年”(1594年),旁边大爷补刀:“当年丰臣秀吉打朝鲜,葛西家战船就从这港口开出去的。”
- 爬上海拔55米烽火台:瞭望口正对旧河口,终于明白为啥选这儿当据点——整片海湾尽收眼底。
- 摸到城墙根夯土层:土层里夹着碎陶片和炭粒,考古队朋友说这是战国常见防塌方手法。
- 听扫地老奶奶讲故事:“我们小时候管牡蛎叫‘御阵乘贝’,老辈人说葛西水军出征前都靠它壮胆。”
三、拼凑生活细节
晚上蹲县立图书馆翻《葛西氏分限帐》,发现超有趣的现象:战马配给量比武士粮饷还多,1590年记着“栗毛马三十匹换米百二十石”。难怪岩手现在养马还这么出名!
后来又翻到本渔民家族日记,说葛西家在海边开“千轩盐田”,专供东北诸侯。江户时代商船经过都要缴“海驴税”,因为海边礁石全是海驴栖息地。
四、总结核心特征
回家路上琢磨明白了:葛西文化就三脚架——
第一脚是海洋:靠太平洋吃饭,搞盐田、养海产、造战船;第二脚是战马:陆奥平原养出日本顶级军马;第三脚是贸易:从仙台藩运漆器去京都,再拉回丝绸茶叶。
最让我惊讶的是家纹“折敷三文字”——三个横杠代表天地人和谐,完全不像武士家族风格。后来才懂他们地盘挨着安倍氏、藤原氏这些豪族,光靠砍杀活不下去。
现在彻底理解为啥当地祭典总把海带挂神轿上,正月撒豆子要喊“鬼外福内”。这些看着粗糙的习俗,全是葛西家四百年攒下来的生存智慧。你要问具体啥文化?简单说就是被海浪拍打、被北风吹透、跟山贼斗狠、又不得不跟商人讲和的海陆混血文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