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想唠唠坂口博信这老爷子,为啥想到他了?昨晚上整理我那堆积灰的老游戏机,翻出一盘快被盘包浆的《最终幻想7》,塞进我那台快散架的初代PlayStation里——居然还能玩!这一玩不要紧,直接给我干熬夜了,天亮才顶着俩熊猫眼关机器。躺床上烙饼似的睡不着,脑瓜子就琢磨开了,这坂口大爷鼓捣出来的玩意儿,真不是盖的,好些东西到现在还在影响咱玩游戏的方式。干脆爬起来,拿本子记下了我觉得最接地气的三点。
1. 得,先从他整明白剧情这事儿说起
早些年玩游戏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马里奥救公主,魂斗罗打外星异形,剧情线直得像根擀面杖,抡起来砸怪就完事了。那会儿玩FF1就是砍砍砍,但坂口博信后来跟开了窍似的。我记得贼清楚,当年玩《最终幻想6》的时候,开场那魔导机甲踩着雪地嘎吱嘎吱响,阴沉的配乐一上来,那气氛跟看电影似的,一下就给我镇住了。角色也不是背景板了,蒂娜、洛克...个个有血有肉有委屈有私心。
这玩意儿给我触动挺大的。后来我自己开始捣鼓写点游戏分析,总想着学点皮毛。头几年写东西可菜得抠脚,就知道干巴巴列数据——“游戏销量多少”、“评分多少”。有一天又重温FF7,爱丽丝那块儿猝不及防给我心里咯噔一下(玩过的都懂)。我啪地一拍大腿,明白了!好游戏打动人的根本不是什么花里胡哨,是故事讲得人物活过来了。从那以后,我写东西就使劲儿往角色故事上靠,写玩家为啥会跟角色同哭同笑,反响还真就不一样了,后台留言全在聊剧情。说到底,现在满世界都在吹“沉浸感”、“角色塑造”,根子在这儿,坂口大爷算是把这道给劈开了。
2. 玩个游戏还想“演电影”?还真是他开的头
以前?游戏过场动画顶多算个幻灯片!轮到坂口博信这儿可不行,他大概是拍着桌子喊:“不够!声光电都得给我整上!”《最终幻想》那会儿还是马赛克小人,他就敢把镜头怼脸上玩特写(那画质,现在看就跟打了码似的)。玩到FF7的时候,开场那段米德加大俯拍镜头,配上神级BGM,看得我下巴差点掉到地上——天爷!小人的胳膊腿儿能这么动了?音乐能这样响了?这特么是游戏?我坐沙发上,屁股都往前挪了好几寸。
这搞法影响多大?举个现世报。前两天逼着我儿子跟我联机打最新那款啥幻想,打一半塞给我一大段即时演算动画。我正看得入神,臭小子在边上催:“爸!按跳过,烦死了!” 我抬手就给他脑门一下:“跳个锤子!你以为这电影大片一样的过场谁发明的?坂口爷爷!懂不懂欣赏!” 结果这小子后来自己偷偷玩,也不跳了,还跟我讨论镜头运得咋样…这事儿给我乐得,得,又一个入坑的!现在游戏动不动就几小时的CG,动不动就顶级配乐,谁起的头?坂口老爷子这“电影化”的执念功不可没。
3. 谁没被随机遇敌烦得摔过手柄?这位爷改良了它
老RPG那个“走一步,咔!黑屏,遇敌”的设定,简直是反人类!我年轻时玩个《勇者斗恶龙》,地图上走两步就得开打,尤其赶路或者找东西的时候,打得我想砸手柄!脑仁儿疼!那节奏稀碎。
坂口博信肯定也受不了这折磨。玩到他搞出来的《最终幻想》系列,特别是后面几代,哎怪直接就在地图上遛弯儿了!看得见!明明白白!想打?你自己撞上去。想躲开?蹑手蹑脚绕着走。这改动,简直是便秘多年的RPG界一剂开塞露,瞬间通了!我印象最深的是玩FF10(忘了具体哪代),躲着那晃悠的大怪跑图找隐藏,手心都出汗了,比强制开打刺激多了,真有股子潜入的紧张感。现在还有几个老牌RPG敢搞强制随机遇敌?玩家唾沫星子都能把它淹死,这潜移默化的舒适度提升,坂口大爷绝对是带头大哥。
唠完这三点,我忍不住又开了一把那盘《最终幻想7》。虽然画面现在看跟打了马赛克似的,但那股劲儿还在。我儿子探头看了一眼,一脸嫌弃:“爸,这都啥玩意?” 我拽他过来:“小子,玩你的去!没这堆‘啥玩意’,你现在玩的那些个游戏,画面再炫酷操作再花哨,底子可能都差着意思!”坂口博信这老爷子,挖了好几条大沟,后来的人,全是顺着沟往前开道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