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宝藏品怎么选才值钱?资深玩家教你避免浪费

天美租号

今天咱唠唠怎么挑值钱的藏宝藏品这事儿。刚入坑那会儿我可没少交学费,真金白银换回一堆破烂的事儿到现在想起来还肉疼。别以为看着老、样子怪就值钱,里头道道儿多着。

第一步:学费交得那叫一个结实

记得我最早在老家古玩市场,一眼相中了个青花碗,摊主说得天花乱坠,什么康熙年制、官窑精品,釉面看着是挺亮堂,花纹也精细。我那时候热血上头,脑子一热,好几千大洋就拍出去了。结果?屁颠颠拿去给懂行的老师傅一看,人家乐了,说这玩意儿撑死了算现代高仿,机器做的坯,化工染料上的色,底款都是电脑刻的! 差点没给我气背过去。那碗现在还在我家搁着,提醒我别犯傻。

第二步:开始长心眼儿,到处"蹲点"

吃了这回大亏,我就不敢瞎买了。天天往本地资深老藏家的铺子里跑,也不买东西,就是蹲那儿看,缠着人家问。还跟着几个跑乡下收货的老玩家混,看他们怎么在犄角旮旯里扒拉东西。眼力劲儿还真是在这种"盯梢"里练出来的。 比如看瓷器,不能只看表面光鲜,得掂分量听声音,老物件那种温润的旧感和新货贼亮的反光,慢慢能看出区别了;看铜器,得扒拉开浮锈瞅里头包浆啥样,还得闻闻有没有怪味儿(酸洗做旧的一股刺鼻味)。木头更是坑多,紫檀海黄分不清?上手多了,纹理手感温度差,真他妈不一样!

第三步:硬着头皮吃进"开门货"

学归学,光看不动手还是纸上谈兵。咬了咬牙,从些传承有序的小玩意儿入手。比如在一个老街坊那儿收了套他太爷爷那辈用的铜质账房印章盒,东西小,年份够(清末民初),关键人家祖辈做什么营生、东西啥来路讲得清清楚楚,盒子磨损包浆也自然对得上年代。这类东西价钱不高,但真伪相对靠谱,买回来仔细揣摩,那种自然的旧气儿,和地摊上批量做旧的真不是一回事!

第四步:踩中了"故事大王"的雷

以为稳了?早!有回碰着个卖"明代高古玉"的,说得有鼻子有眼,什么老宅翻修挖出来的,还扯上一堆神神叨叨的故事。玉看着灰扑扑,雕工也挺古朴。我心里犯嘀咕,但又怕错过"漏"。硬着头皮买下,转头找专业人士用高倍镜一照——完犊子! 表面那些沁色全是高压酸打进去的,细工处还能看见现代工具的痕迹。这就是典型的"故事货",专门忽悠我这种半吊子。深刻教训:天上不会掉馅饼,太离奇的故事多半是坑!

现在我是这么避坑的

  • 捂紧钱包别冲动:看着再好的玩意儿也得回家睡一觉想想,着急下手十有八九后悔。
  • 眼力不够就"傍大腿":真看中贵的、拿不准的,死皮赖脸也得拉上个真正懂行的老玩家帮忙掌眼,请顿饭都比砸水里强。
  • 对不上号的一律当假的看:啥叫"对不上号"?就是东西本身的特征(工艺、材质、老化痕迹)跟卖家说的年代、出处对不上茬儿,这种直接放弃,九成九有问题。
  • 别贪"大珍品",多看"小普品":动不动就国宝重器,那概率跟中彩票差不多。年份靠谱、工艺到位、东西完整的老物件,就算是普通的民窑瓷、实用老银件,也是实打实的"真货", 慢慢积累才是正道。

玩收藏这事儿真没捷径,被坑几次太正常了,这是"必修学费"。关键是把教训嚼碎了咽下去,戒贪、戒躁、多学多看多问。 东西值不值钱,不光看它多老多稀有,还得看路子正不正、对不对。反正我现在是学乖了——宁可错过十个"宝贝",也不轻易接一个"炸弹"! 这堆经验是实打实花钱买来的,你们可收好咯。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