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这玩意儿能测健康
上周在小饭馆吃饭,隔壁桌几个中年人聊到“热脉”,个个说得唾沫横飞。竖着耳朵听了十分钟,啥也没整明白。回家路上琢磨着,现在到处都在说这词儿,要不咱也整明白它到底是个
翻箱倒柜找出压箱底的运动手环,这玩意儿还是三年前商场抽奖送的。充上电居然还能亮屏,屏幕脏得都包浆了,拿酒精棉片擦了五分钟才看清字。
瞎折腾摸索过程
先试着跟手机APP连了半天,死活搜不到设备,气得差点把窗户开开直接扔出去。后来发现是手机蓝牙版本太旧,换了我媳妇的新手机才连上。
真正开始测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 戴松了:测出来脉搏跳动频率像蹦迪,平均127次,吓出冷汗以为自己得绝症了
- 戴紧了:勒得手发麻,测了二十分钟才给个数,看记录曲线跟悬崖似的陡上陡下
- 坐着不动:显示身体状态等于“瘫痪”,建议立即就医
- 走路测试:刚走五十步就震动警告“心率异常”,我就是弯腰系了个鞋带
干脆买了个便宜货测温枪,照着网友教的土办法测手腕温度。结果每次测的位置差一厘米,温度就能差两度。前三次测出36.1℃、37.2℃、35.8℃,机器人都能给我整精神分裂。
硬核实测环节
上周三特意请了天假搞验证。早上六点自然醒,澡都没洗就开测:
- 空腹静坐十分钟测三次基础数值
- 喝完小米粥再测三次
- 爬完十八层楼梯马上戳温度枪
没想到效果挺猛,爬完楼梯后心跳飙到160,手腕温度飙升到38度多。隔五分钟再测就回落到37度以下,这波动曲线跟过山车似的。
个人实操总结
折腾半个月算看明白了:
- 别指望几十块钱的设备给你整出医院体检的效果
- 连续监测三天以上的数据才有参考价值
- 测脉搏时指头别抖,深呼吸的时候读数最准
昨天蹲着择菜久了点刚站起来,手环突然震动报警。扫了眼屏幕显示“体温骤升+心率过速”,结果定神看了五分钟书,数值又掉回正常范围。现在每次手环发警报,我都先找地方坐五分钟再看情况。
说到底这玩意儿就是个辅助工具,不能指望包治百病。但有总比没有强,毕竟哪天要是真测出不对劲,咱还能跑快点去医院不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