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手机看到个冷门话题,说清朝赵文昌这号人物挺神的,我就琢磨着他到底影响了哪些名人。结果搜了一圈发现网上全是零零碎碎的边角料,急得我抓耳挠腮的——这不是逼我自个儿动手扒拉嘛
第一步:翻烂故纸堆
大清早冲进图书馆,抱回来一摞比砖头还厚的《清代学者像传》和《碑传集》。直接翻到手指头沾满灰,先锁定赵文昌的生平:乾隆年间的书画大家,当过知府,晚年跑回江南教书去了。重点划出来:这人学生特别多!
第二步:按名字挖萝卜坑
把跟他有来往的名字全列到小本本上:
- 钱大昕:查《潜研堂文集》发现老钱给赵文昌写过墓志铭,夸他“笔法如刀刻”
- 刘墉:翻《石庵手札》看到条记载,说刘罗锅年轻时模仿过赵文昌的字体
- 袁枚:《随园诗话》里提了一嘴,赵文昌在南京开书画课,袁枚的堂弟跑去听过
后来还蹲在地方志库里扒拉半天,从发霉的《杭州府志》里抠出个猛料:赵文昌教过的学生里有个叫梁同书的,后来成了书法界的扛把子!
第三步:电话打到冒烟
线索断了就厚着脸皮打电话。先问浙大研究清史的老同学,他支支吾吾说只记得赵文昌和阮元可能有交集。我不死心又打给美院的教授,那边突然来劲了:“赵文昌画兰花的手法,任伯年早年的作品里就有影子!”说着还微信给我拍了两张对比图。
拼出张关系网
把三天扒拉出来的线索铺了满地板,用红绳子把名字串成蜘蛛网:
- 直接师徒:梁同书、王芑孙(这俩后来都当了书画家)
- 朋友圈辐射:钱大昕(学术圈)、刘墉(官场)
- 隔代影响:任伯年(偷师笔法)、阮元(学术理念继承)
累瘫在沙发上时突然笑出声——敢情这位老赵同志像个蒲公英,学生当官的当官,搞艺术的搞艺术,种子飘得满大清都是!今天啃干面包查资料值了,改天非得去杭州找他当年开课的地方瞅瞅。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冰箱里昨天买的绿豆冰棍该化了,赶紧抢救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