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手机的时候,看到有人在讨论古代的“秀士”跟“秀才”是不是一回事儿,这倒是让我想起以前翻书的时候也看到过相关的记载。今天就跟大家伙儿聊聊我的这段小发现。
我就是单纯好奇,这“秀才”在古装电视剧里经常出现,要么是穷酸书生,要么是有点迂腐的读书人,就想着这“秀才”到底是个啥样的头衔。于是我就开始翻书。
没想到这“秀才”还挺有来头。最早的时候,像那个《礼记》还有《吕氏春秋》这些古书里头,就提到“秀士”这个词儿。我一看,这“秀士”不就是跟“秀才”差不多意思嘛都是指那些个人能力特别强,有才华的人。
我接着往下查,发现在春秋战国那会儿,“秀才”还真不是一般人。那是用来形容那些品德又才能又出众的精英。这种人要是被推荐,那可是有希望去当官的。
- 继续深挖,在《礼记·王制》中记载的更详细。
书上说:“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当时一看,这还得,感情这“秀士”还是通过乡里考察过的,还得是品德有才艺的人才能被称作“秀士”。
然后我还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后来为避开某个皇帝的名字,很多文献里就把“秀才”给改成“茂才”。看来这古人也挺讲究的嘛
进一步发现“秀才”的含义
- 汉武帝时期开始“秀才”的意义有点不一样。
看到过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召置门下,甚幸爱。”,这个时候的“秀才”跟咱们现在理解的那个学历啥的可没关系,还是指人才的意思。
我还顺便解一下“学者”,大概就跟现在的普通本科生差不多,都是通过选拔考试选出来的。这一通查下来,我是觉得这古人的“秀才”还真不简单,跟我原先想的可太不一样。这过程虽然有点费劲儿,但还挺有意思的,也算长点见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