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阵子闲着无聊,刷了部电影,结局烂得我直拍大腿。主角好不容易过关斩将,莫名其妙就挂了,观众一脸懵。我就寻思,这算啥好结局?明明浪费俩小时,还不如去公园散步。
这事儿搞得我挺郁闷,决定自己动手研究研究。先上网搜了一圈评论,结果越看越糊涂。有的说悲剧才算深刻,有的说大团圆太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整个一锅大杂烩。
实践第一步:从烂结局里找共同点
我翻出书柜里积灰的几本书,挑了几本结尾被吐槽得最惨的。比如一本小说,主角折腾半天,结尾突然被雷劈死,读者骂它是“诈骗故事”。我就拿笔记下来为啥大家不爽:角色死得太随意,前面铺垫全白费。另一个电影,主角明明该复仇,结尾却原谅仇人,观众都觉得憋屈,说它“强行鸡汤”。我边看边划重点,发现烂结局的共同毛病——剧情脱节,观众预期没满足。
- 铺垫不到位:前面线索乱扔,结尾突然冒出个新角色救命,这不坑人吗?
- 角色崩坏:主角前80%像英雄,结尾秒变怂包,粉丝都想砸屏幕。
- 逻辑脱线:明明是个科幻片,结局用魔法解决,编剧脑子进水了。
第二步:试着自己写个小故事
纸上谈兵不行,我撸起袖子瞎编了个短篇。主角是个打工仔,梦想开小店。开头我就埋个伏笔:他省吃俭用攒钱,中间被老板坑到失业。结尾我设计了俩版本:版本一,他突然中彩票直接退休,朋友吐槽“太扯淡了”;版本二,他用攒的钱摆地摊起步,慢慢做成小老板,读者反馈“这才对味”。试了好几回,我发现好结局必须让努力有回报,否则观众觉得被骗,转头就去豆瓣打一星。
第三步:请教身边普通人
光自己折腾没用,我就找邻居老王聊了聊。他退休教师,爱看电视剧。老王说,啥结局不重要,关键是“解气”俩字。他举了个例子:主角受一辈子欺负,结尾必须反击成功,不然他直接换台。我又去问发小儿小李,他打游戏的,说结局得像通关奖杯,爽一把才能睡觉。这些闲聊让我明白,观众就图个情绪释放,铺垫得够久,爆发时才有共鸣。
- 情绪要到位:前面虐得多狠,结尾就得解恨,别整得半吊子。
- 现实有呼应:哪怕幻想故事,也得沾点生活味儿,比如努力换成功,别瞎编。
- 留点小尾巴:完美结局太假,稍微留点遗憾,观众反而回味。
折腾小半个月,我突然开窍了。结局好坏全看观众买不买单。现在我刷片看书,先看开头埋的坑结尾填没填,填好了就值;没填?拉黑作者换下一部。掌握这几条铁律,再也没被烂结局坑过,日子都清净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